政策层面对大健康持续加码。
2022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规划提出要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
无独有偶,2022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围绕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将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层次,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政策蓝图已经绘就,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大健康发展大趋势?
福 卡 智 库 01 市场规模巨大 市场空间可期?
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巨大。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20年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目前已经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老年产品及服务市场总规模达到5.7万亿元。
未来的市场空间可期。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6 万亿元。
工信部更是乐观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
福 卡 智 库 02 四大难题
尽管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要充分释放大健康发展红利还有四大难题待解:
1、中医的两大难题
利润低难以“悬壶济世”
中医具有“悬壶济世”的神秘,但是利润相对较低、“叫好不叫座”、声誉每况愈下。中医的诊疗手段也因为利润低被医院逐渐摒弃。
一些中医院负责人坦言,中医诊疗项目收费太低,“以西养中”源自中医院的“求生本能”。
诊疗标准化、药效量化难
中医面临诊疗标准化、药效量化的难题。中药可以针对不同疾病,以原有药材灵活配伍,组成新药应对新疾病,难点在于标准化。
方剂配伍,剂量是灵魂,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老中医之所以珍贵,在于经验,而经验体现在对量和比例的把控上。而在今天“靠数据说话”的时代里,中医药无法直接套用西医的量化体系,生搬硬套只会背离中医、走上歧途。
因而,中医在证明自身科学性、安全性等方面缺乏有效证据。虽然中药疗效可以用时间证明,但无法实现标准化,其长远发展必然受阻。
2、走出烧钱模式
在政策、经济效益双重推动下,资本自然耐不住寂寞,“千金万银齐涌进”,催着这个关乎生命安危的行业趋利而动。
根据IT桔子的统计数据,2021年大健康产业融资金额为2522.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8%;2021年大健康产业融资数目为1831个,同比增长19.05%。
那句“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言犹在耳,眼见着产业总规模尚且有十几万亿的投资机会,谁不想分一杯羹?
资本的过量投入虽造就了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新业态,但同时也导致了产业的先天不足,即产业链条分割清晰,却难以形成真正的盈利模式。
以医疗产业为例,在“移动互联设备——数据分析——健康意见——诊疗机构”的产业链中,无论是作为数据产生的第一环节(可穿戴设备的盈利模式在体验,几乎被外来企业瓜分)还是数据处理与应用的二、三环节,若从盈利性来看,在与最终环节“诊疗机构”尚未形成盈利共享的情况下,只能处于烧钱模式。
3、从概念到坐实的距离
一方面,“大健康”横跨各条产业链,网尽从出生到死亡所有受众群。
如以医药为中心,无论是其前端的特色诊疗环节,还是向后延伸的延寿康体,甚至是更后端的体验环节(医疗旅游等),几乎每个环节都尚处于充满想象空间的待开发状态;
另一方面,现代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更是赋予了“大健康”概念炒作的本钱,传统医疗器械或被移动医疗、穿戴医疗所颠覆,智慧医疗以“互联网+物联网”的模式成为投资者口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只不过,不管故事多精彩,概念炒作的最终归宿却是恒定的——要么成为10%(以创新坐实概念),要么沦为90%(因失败平仓出局)。
4、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转变
生命科技的技术突破,互联网技术的全方位应用,以及上述几大因素所形成的合力使得产业发展动力过猛,以至于观念上和制度上缺少联动性跟进。
当下的医疗保险制度都是建立在治病模式上,而大健康对传统医院最大的颠覆在于从“治病模式”到“防病模式”的转变,如何扩大保险范围对接新需求同样难以在短期实现。
基于近30年提供智慧服务的实践和深厚理论经验积累,福卡智库长期为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战略、情报、大数据转型、自媒体运营服务。服务详情可在文末留言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