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中国丢订单、欧洲丢产业,谁是幕后大BOSS?谁又在获益?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次数:
0

近年来,关于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说法盛行,从数据角度来看,这是真的吗?

最近,有专家做了统计:和中国有竞争关系的东南亚国家主要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它们竞争的主要产业是服装鞋帽类、家具办公类、电气机械类和电信设备类。

根据海关数据,中国和以上东南亚五国4大品类的主要进口大国是美国、欧盟、日韩,其在中国与东南亚5国的出口总额中占比均为40%-45%。

从2010年-2021年,东南亚五国从中国一年转移走约530亿美元订单,占中国4大品类对欧美日韩出口总额4412亿美元的12.0%。其中越南是最大赢家,抢走约450亿美元订单,占中国4大品类对欧美日韩出口总额的10.2%。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国订单被东南亚“抢走”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要说幕后谁是推手的话,这更多是产业转移的经济规律。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正是在产业转移基本规律的驱动下,20世纪50年代,美欧产业向日韩转移;60年代末,日本产业向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转移;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和亚洲四小龙产业向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转移;近10多年以来,中国产业向周边东南亚五国转移的趋势也在慢慢呈现。

当然,随着欧美推动对中国的所谓脱钩,将会进一步助推、加快中国向外部产业转移的进程。



福 卡 智 库



 02


欧洲丢产业



和中国一样“闹心”的还有欧洲,最近欧洲在丢失大量的企业和产业。

俄乌冲突以来,全球能源和原材料成本飙升,这加剧了欧洲重工业萎缩,尤其是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出现企业集体外逃的状况。

能源价格上涨有多严重?以世界最大的化工厂巴斯夫为例,今年前9个月,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22亿欧元;同样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只有1200万欧元,同比减少超九成(97.5%)。

实际上,陷入困境的不仅仅是化工行业。

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德国的合伙企业和公司申请破产的数量为762家,同比上升34%。与此同时,近千家德国企业因为能源价格大涨,已经将生产线搬至美国。未来几个月,此数据还将继续攀升。

接下来,不止是德国,欧洲产业外逃事件将会不断上演。

然而,从今年欧洲企业外逃数量猛增来看,美国似乎是幕后的“大BOSS”。北溪事件俄罗斯调查的证据表明,英国海军特工是破坏北溪管道元凶。俄罗斯宣称已手握特拉斯与布林肯暗通款曲的证据。如果确实如此,自然和美国脱不了干系。

但客观来说,欧洲企业转移加速不是一种短期性的新现象,而是对过去趋势的延续,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只是短期的催化因素。拿化工行业来说,过去10年里,欧洲的化工行业一直增长乏力,公开数据显示,欧盟27国化工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在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19.3%和14.4%,占比逐年降低。

因此,幕后所谓的“大BOSS”也只能算作助燃剂。



福 卡 智 库



 03


谁在获益?



就中国制造业订单向东南亚转移来看,除了东南亚五国受益外,对于视中国为挑战对手的美国来说,是个利好。毕竟,一方面,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减少,是美国乐见其成的;另一方面,多了可替代的国家,美国的供应链也相对更安全。

对中国而言,低端产业链外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这未必就是坏事,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欧洲企业外逃来看,受益的名单里美国不可或缺。

一方面,欧洲产业受到打击,这也是美国在俄乌冲突布局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欧洲转移的企业,跑到美国的不少。

据外媒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这4家公司近期增加投资近3亿美元;此外,拜耳、巴斯夫、阿迪达斯等公司都做出了在美增资扩厂的决策,还有很多水泥、钢铁、铝业等相关企业也在考虑在美投资事宜。

另一个获益方或许是东欧。欧洲内部的转移也是一个新的趋势,最近,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企业新的转移方向。那里优惠的政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地缘优势,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中国也是捡漏王。尽管德国宣称要和中国脱钩,德国经济部正考虑采取一系列对华强硬措施,其经济部长甚至还召集德国众多企业讨论与华脱钩计划,但形势比人强。在外部环境整体向下、中国安全岛形象逐步提升之下,就连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向中国抛出橄榄枝。

事实上,德国企业早就闻风而动。

今年7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将全面推进其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体化基地项目;

7月28日,瑞士化学品公司英力士与中石化签署总价值约70亿美元的合资合作协议;

8月19日,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宣布在上海投资超2700万欧元建设专用于聚碳酸酯回收再生材料共混生产的物理回收生产线;

 9月22日,荷兰化工巨头阿克苏诺贝尔正式启动其在上海松江的装饰漆华东物流基地;

10月20日,瑞士特种化学品公司科莱恩宣布将追加4000万瑞士法郎的投资额建设广东惠州市大亚湾的Exolit OP无卤阻燃剂工厂的第二条生产线;

近日,德国宝马集团打算停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转而将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德国中央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达101亿欧元,创造了德国投资中国的历史新高。

对此,中国政府抛出政策大礼包。

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里面包含了15条措施吸引外资来华投资,其中包括: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投资服务、引导投资方向。

或许这将是中国产业梯度转移后产业提升的重要抓手。

福卡智库对于宏观形势、产业发展趋势有多年的研究积累,相关研究都涵盖在我们最新推出的信息库中。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