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财税金融

首页    >    福卡洞见    >    财税金融

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很少提金融创新了?|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

发布时间:2022-01-19    浏览次数:
0

编者按: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形势的变化既影响经济大势,也反映经济变局。福卡智库“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系列文章以穿透表象、深入规律的视角,揭示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背后的逻辑与脉络,为读者把握中国金融乃至经济形势变化与趋势提供参考。



福 卡 智 库



 01


 从鼓励金融创新到强化金融创新风险评估



2013年到2017年间,是中国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创新较为活跃的时期。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时,提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这奠定了随后几年中国金融发展的大基调。

不过,以2017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鼓励金融创新”的说法此后鲜少被提及,取而代之,金融发展的重点转向了此次会议提出的“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

2021年3月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金融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延续了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的主基调,强调“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有关金融创新的表述则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

换言之,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第一要义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有关创新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福 卡 智 库



 02


   一段乱象  



金融领域的创新深深地诠释了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创造性地破坏,特别是在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之前,一些所谓的金融创新,往往更多体现的是“破坏”。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借创新之名,行欺骗之实。

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之前,是中国金融爆发式发展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整个金融业进入到自行扩张、做大体量的阶段,从银行理财到保险、信托,都进入到快速扩张期,一些打着创新旗号的新金融模式也风生水起,上海快鹿、合肥e租宝、昆明泛亚等就是在这一时期风光一时。

原本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浇灌实体经济的市场深化异化成金融“自转”、“拥兵自肥”。金融自我创新、自我膨胀,少不了编故事、造概念,从中潜伏着玩弄骗术者,但凡自我吹嘘高大上、有来头、有派头,且具有神秘背景的都难逃庞氏骗局之嫌疑,上海快鹿、合肥e租宝、昆明泛亚、上海中晋四大集资诈骗案,其手法高明,流程诡秘,披着金融创新的华丽外衣,实际却是“骗死人不偿命”,留下一地鸡毛。

互联网金融“走火入魔”。

互联网金融是以新生产力的面貌来到经济生活,但在发展初期却动辄走上邪路,比如,利用监管缺失及信用环境不彰,互联网金融一度大打擦边球。当时,某互联网金融公司发起并负责运营的信托100网站引发高度关注,其宣称“100元就可以投资信托,享受高达10%的信托收益”,以投资者与其的投资合同,避开了信托项目的门槛。这种换了一个马甲,用互联网平台取个时髦的名称大行其道的方式一度盛行,但其实质是违法违规打擦边球,用承诺投资者收益的办法私自融资。

P2P也是典型。2007年,P2P裹挟着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光环横空出世,被寄予了改变中国传统金融弊端的厚望。

然而,很多P2P既不是金融科技,也不是科技金融,甚至连互联网金融都算不上,只不过是套了个互联网的概念,却硬生生成了投资大热门,并在滚滚热潮中让不少民众的真金白银灰飞烟灭,P2P也在跑路、制造了一系列混乱之后,终究归入尘土。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中旬,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归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大方向重新定调。

过往金融创新的阵痛也为此后在金融创新上的审慎埋下了伏笔。



福 卡 智 库



 03


   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 



除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美国金融创新过度的恶果也是前车之鉴

美国在金融创新上堪称领头羊,其各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不过,伴随着美国金融业逐步脱离实体经济,其金融创新也逐渐异化,演变成自娱自乐的游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

追根溯源,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金融创新过度的结果,是一场以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掉期(CDS)为接力棒、持续近十年的“庞氏骗局”,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成为潘多拉的盒子,创新行为变成了危机之源。

所谓“庞氏骗局”,古今中外,虽花样迭出,但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其运作机理大致有三点:

一是造概念、编故事,概念越美妙越好,故事越科幻越好,目的是为了弄出一个让大家相信且追随的预期高收益率,且能“骗死人不偿命”;

二是要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接棒者,个中关键是让前期的参与者有真金白银入账,使之心甘情愿变成“托”,拉更多的人当垫背;

三是击鼓传花游戏玩到中途,突然有人回过神来,发现真相,于是集体信心坍塌,谎言大白于天下,并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至于其导火索,则往往来自某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件。

比如,在次贷这个“剧本”中,一方面,由于“导演”、“编剧”、“化妆师”阵容强大,功夫过硬,因此,即使剧本再蹩脚(一群“高智商”富人让那些身无分文的“低保户”为其赚钱的荒诞剧),也能若无其事“巡演”近十年;但另一方面,时间是谎言的敌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福 卡 智 库



 04


 金融创新的悖论



正因为庞氏机理的广泛存在,往往模糊了资本金融领域罪与非罪的界面,以致灰色地带丛生,悖论迭起。

现实中一个典型困境就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犯罪”的定义模棱两可,对于同一种金融产品或资本运作模式,很可能没被揭发前是金融创新,谎言揭穿后便是金融犯罪,前者为座上宾,后者为阶下囚——区分的标准居然是有没有东窗事发。此类例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比比皆是。

这也是理解当下强调要强化金融创新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更本质的角度讲,自由放任的金融天然地具有沿着“一般等价物——存贷——讲故事、炒概念——衍生品——金融黑洞”的脉络不断演进的发展惯性,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沿着这个脉络演进的引擎。

这个发展脉络的恶果已经在过往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和泡沫破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就是要打破这个逻辑脉络,给金融发展套上适当的枷锁,让其回归初心,成为更好地撬动社会发展的杠杆。

金融创新遵从这个大前提。

关于金融形势更多分析,敬请关注后续“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系列文章。

参考文章:

《熔断、高估值、危机四伏!为什么美股还没有引爆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

《两大过剩让世界战战兢兢!美国将再次引爆世界危机?|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

全球不到2年印发了5000年的货币?世界货币大膨胀,中国金融大收敛,为何中国与世界“背道而驰”?|中国金融从爆炸到收敛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