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别人家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我们送还是不送?

发布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
0

导读:出国留学利害并存,某些情况下利占上风,另外情况下害又占上风,学子及家长们需要权衡利害,最大可能地趋利避害。


对于出国留学,众人褒贬不一。

在某些年轻人及其父母眼里,国外发达,带着距离的美感,走出国门去留学意味着修行和“镀金”。

从北上广深到内地三四线城市,都有许多家长把留学当作子女往上跃一个阶层的渠道,以致中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人,领跑全球,澳、英、美、新加坡、韩、日都出现了“中国班”。

在英国,2019年,中国学生的申请数量比 2018 年增加了 23.5% ,从2018年的 1.7 万人一下飙升到了2019年的 2.1 万;此外,截至2018年12月,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比最高,约30%。


不少家长还“从娃娃抓起”,“低龄留学”成了一种新热潮,考托福、考雅思,练就了一名名“神童”、“圣童”。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炮轰出国留学生,“败家子”、“拿父母的钱国外逍遥”、“不爱国”、“野鸡大学毁人不倦”、“留学经历已非金字招牌,海归变‘海带’(海待,待业)、变‘海藻’(海找,找工作)”,济南市民卖掉大明湖畔小院供女出国留学,回国后却难找工作……

双方对峙之下,没有鲜明自我主见的父母深陷纠结之中,若不出国上学,别人家的孩子出国了,自己的孩子岂不“掉份”?

在“小时候比孩子成绩,长大后比孩子薪水”相互攀比的社会关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优秀的标准定义成“比得过别人家的孩子”;若披荆斩棘,漂洋过海,将孩子送出国门,可中国正在崛起,中外摩擦加剧,外国政府会不会将算盘打到中国留学生身上?

也担心孩子在外不适应、成不了才,真的成为“反留洋派”、“仇富派”口中的“啃老族”、“报废族”。

就学的国别择向已经成为中国父母最新一轮的焦虑病,到底还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01

出国留学的好处


其实,对留学过度吹捧或过度贬低,都是妖魔化留学。

客观地分析出国留学的正负两面,或将能够得出理性的判断,顺应时代的趋势。

去国外学习的好处大致有:

(1)能够开发个人的潜能。

国内,课堂上是整齐划一的桌椅摆设、统一的穿着要求、厚厚的书本和堆积如山的练习,老师永远是主角,学生被磨灭了个性,只得接受填鸭式的教育,死记标准化的解题思路。


而国外多大师,且教育模式不同,更偏重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face to face(面对面)地上课,老师更像是组织者,设置某个议题,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学生若没有看老师事先挂在网上的阅读书目或者毫无想法,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即使老师和同学不说什么,自己也会感到羞愧。所以,国外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历练个人的独立应事能力。

出了中国海关那一刻,学生们就领悟到,接下来的路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国内没有朋友陪伴就不舒服,国外独游欧洲二十国;国内花钱大手大脚,国外餐厅打工挣生活费;国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国外除了学习、社交、语言、融入等,还要独自跟寄宿家庭打交道、处理水电煤气、买菜、做饭、洗衣、打扫等,显然,会促使孩子独立、强大。

(3)放大个人的格局。

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到国外就得倾听不同的声音。一个班上的同学可能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学子们将体验到多元化的文明和价值观,这不是能用数学公式来计算投资与回报的,但可以为学子提供“另一种可能”——让其成为拥有国际化格局、充分包容的世界人。

以上凝聚着中国学子出国留学的热忱。


 02

 消极的另一面


然而,正如上世纪90年代国民剧集《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一样,国外留学还有着消极的另一面。

第一,存在安全隐忧。

发达国家一度被视为富足、民主、安全的地方,但现在经济危机及富足相伴的两极分化、外来移民等问题,不断制造枪击、绑架、暴乱事件,这些国家正在承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章莹颖被谋杀,女博士闫思宏在英国遭袭击遇难,中国留学生在德国遭碎尸,悉尼华人留学生被拳打、吐口水等,都引起中国家长的恐慌。

尤其是疫情出现后,在某些国家更是出现中国人在海外被歧视、排挤的情况,比如,在德国,有中国女生就被吐口水、撕扯头发、殴打;在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出现了留学生被排挤的情况。

第二,小树苗容易“长歪”。

国内学校管理很严,男女生分宿舍楼,相互一般不得入内,还有集体晨跑、晚上统一查寝,党总支、辅导员、班干部层层监管。而一旦温室里的树苗被连根拔起移栽到国外,能否在异乡生根、茁壮成长完全未知。

还有的是因为孩子国内成绩不太理想,想通过出国留学另辟蹊径,但很难想象一个差生到了国外就会咸鱼翻身,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反而更麻烦。


来自中国北京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学生酗酒、吸毒,多名中国女留学生东京卖淫,出国镀金反变“垃圾”,令人触目惊心。

第三,产生吃苦与年龄的错位。

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孩子输在了幼儿园,那么下个小学环节也会输;如果输在了小学,中学也会输;如果输在了中学,大学就会输;如果大学环节输了,那么就会输掉整个人生”。

用一句话概括这串“糖葫芦”,那就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环节输了,他/她就会输掉整个人生”。这个结论非常恐怖,导致大家都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拼,上各种培训班,进民办小学,鸡血式地刷题,吃尽与年龄段不相匹配的苦。

但到了大学前夕,由于国内高考竞争激烈,有些父母又不忍心孩子受应试教育的苦,反倒送向国外,这很吊诡。

第四,去国外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已被互联网釜底抽薪。

移动互联网将世界不同文明、思想、观点都收拢在“掌上”方寸,比亲自去留学更平等、更自由、更开放、更有效率地传达给个人,花钱接触新思想、新观念的留学方式最疲软、最不具有竞争力。


 03

 权衡利弊的三大要素


出国留学的利害并存,某些情况下利占上风,另外情况下害又占上风,学子及家长们需要权衡利害,最大可能地趋利避害。

还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取决于以下前提因素:

一,个体差异。

若孩子身心发育成熟,具有较强的学习、适应和自理能力,社交方面能够理智、具备自制力,出国学习走偏的概率就不太大;

相反,若孩子是“妈宝男”、“爹宝女”、“玻璃心”,或者随波逐流型、放任自由型,硬去留学,类似于租房子遇到黑心房东、小组作业遇到刻薄搭档、上课听不懂、坐车坐错方向等细微事情就可能吞噬其人。

选择的城市和学校也存在差异,在当下正承受百年巨变的国家和城市,如德国柏林、美国芝加哥,女留学生上街必需随身携带胡椒喷雾或者防狼棒,稍有疏忽,就可能是悲惨结果;

反之,奥地利、丹麦等国政局稳定,即便是不安全的英法德等国,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城市,再结合专业的强弱,优劣等级取向分明。


二,是否去投机化。

逃避国内苦逼的高考,或者因为国内学习不好而借出国扭转现状,又或者把孩子出国的目标简单定义为掌握新语言,这些投机的做法意义并不大。

留学生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充满了赶不完的讨论、论证,写不完的发现和论文,熬不完的考试周。生活也不会因为出国而改变,只会因为努力而改变。抱着投机意识出国终将走不出来。

三,是否具有正确的得失观。

寄希望于留学在国外出类拔萃、一定要取得永久居住权、“镀金”回来必然对应“高薪优岗”等,都属于苛求完美。

客观形势是,市场化及30多年的时间跨度已足以让留学的光环褪色暗淡。成功的“真理标准”更多向扩大格局视野、丰富看待生活的方式、多层次的幸福观等切换。

思想堤坝坚固,才不至于使落差感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不背包袱”地走出国门。

至此,“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有了内(孩子自身的性格、出国动机、如何看待得失)外(就读城市和学校的安全度、专业性)参考坐标。

总而言之,出国留学也要先做好“功课”,那些率先预见和把握出国留学新趋势的家长、学生将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