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科创中心复制不来!科创成功靠什么?

发布时间:2019-09-13    浏览次数:
0

导读


科创中心若想成功,必须要有思想,首先就要转变思维模式,这并非知识而需智慧“力透纸背”,因为换个角度与方式看科创中心,或许原本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自去年以来,国内科创中心建设明显提速,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竞逐赛已然展开:上海提出以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进行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北京将科技创新视为最闪亮的名片之一,部署了224项任务,全面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一时间,各地竞相争抢建设科创中心以谋求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抢占有利位置。



科创中心难复制


科创中心不但有助于提高经济质量,增加科技创新的“硬”实力,还能提升所在城市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因此,不但各地视“科创”为重点,工业园区等都纷纷转型高科技与科创。


然而,中国早年就试图复制硅谷,才有了中关村,也曾带来一波轰轰烈烈的科技园区热潮,可不管是“江淮硅谷”之于合肥,还是“蓝色硅谷”之于青岛,大量所谓的中国硅谷最终都“魂不附体”,甚至殒落,比如江西硅谷就在赛维财务危机下徒留一地鸡毛。


全世界上千地区无不费尽心思想折腾出自己的硅谷,可就连美国自身都难以复制,比如当年已是高科技中心的新泽西还特地邀请“硅谷之父”起草设计第二个硅谷,结果因行业不配合等最终告吹。


美国尚且如此,中国还能在这条道上走到黑?显然,科创中心若想成功,必须要有思想,站在巨人肩膀上走自己的路。


首先就要转变思维模式,因为世界已处于剧烈变化的拐点时代。


如果说,原先世界环境表现为系统稳定、边界清晰,以纵向发展为主,只要靠内在逻辑的自我递延就能大致预判出整体趋势,那么时至今日,科技前所未有的爆发带来杂乱纷飞的产业变革,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及交易方式,已演变成新老经济两个不同系统的切换。


再加上,全球化的横切隔断了原有纵向延伸的边界,更打乱了有条不紊的发展节奏,以致今天的发展逻辑由自我递延为主变成外部变量为主。


于是,世界不单是平的,还是圆的,更是湿的,所有产业被打破边界,一切都在混沌中嫁接融合,边缘地带不时出现创新突破。


整个世界呈现跳跃性、颠覆性、革命性的发展趋势,这已非经典理论所能解释,也非趋势外推所能预见!


正如当前困扰商家的两大忧虑:


一是不知道顾客想要什么,就连顾客自己都不清楚,商家又如何经典地按需生产?


二是不知道“敌人”在哪,因为颠覆往往起源于边缘,如今不怕业内,就怕旮旯角落里突然冒出个对手就把整个行业给颠覆了。


因此,在拐点时代,突变一旦成为常态,所谓的断崖(老经济)、跳跃(新经济)乃至“峰回路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的超复杂性


尤其当科技革命打开“潘罗拉魔盒”,恰恰让人类发现更大的无知。


比如传统物理学认为时间是固定的,但量子纠缠等新认知显示时空可以被扭曲,这意味基于传统理论之上的世界,可能只是人类有限感知所形成的被歪曲的世界。


现实远比人类想象得复杂,而在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中,最大的误区就是忽视“联系”。殊不知,这个世界早已不是单一变量所能决定,面对如今混沌巨变的开放系统,不单是内外多个变量“活跃”碰撞,形成非稳定、非平衡的动态过程,而且变量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乃至“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再以单向度、平面化、静态的线性思维,或许能满足人类化繁就简的线性规律总结,却无法解释一个真实的混沌世界!


这个世界并非单纯的因果循环或非此即彼,而是多变量的合力系统驱动,才形成了现实趋势即所谓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各变量看似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相关性,表现为不规则运动和突变机制,但背后真正主导的恰恰是“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间也可能“暗通曲款”,才有“蝴蝶效应”与“奇异吸引子”。


前者是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以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后者在于特殊的稳定态,即便所有因素随机漫步,也能达成一种稳定有序的无序。


由此可见,任何事件发生并非“空穴来风”,都有迹可循,无疑佐证了未来不可测之说。


更进一步推导,或许在常理中,世界呈现正态分布,似乎八成的主要因素在决定未来走势,但恰恰因为非理性、不规则、基因突变等,以致凡有生命、有进化、有竞争的地方都会出现幂律分布,比如经济财富的二八定律,贫富悬殊的马太效应等。


尤其在互联网世界,不仅电脑RAM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随意跳跃,HTML更是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状连接路径,乃至人工智能都在模拟人脑神经系统,如今就连社会都被互联网格式化,还能再以规模经济等工业思维线性评判?


互联网等新经济不单打开了厚厚的长尾商机,更利用了自组织的力量,著名的沙堆模型就力证了“临界态”,微小之变就可能不断被放大进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如此看当前的拐点时代,放到历史长河中就是新老系统交替的敏感临界期,反而将由那些边缘地带、小概率事件起主导作用(即便正态分布也由两端长尾左右变化)。


因此,现实世界虽穷极人的一生都无法拼凑完整,但换个角度看世界,人类依然有现实抓手,一是抓事物背后的普遍联系,二是看“小荷才露尖尖角”,这均非过去的经典知识所能掌握,只有以未来引领今天,方能在“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中抓住“尖尖角”与“联系”,以此预测未来也就顺理成章。


 

智慧与知识


只不过,这并非知识而需智慧“力透纸背”!因为知识只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它关注现成的答案、公式与历史事件的归纳,是一种对过去的总结。


而智慧不单能明察现在、洞见本质,还能预见未来,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所以是一种对现在与未来的参悟。


这也就是为何有些知识分子再博学也不见得智慧。毕竟,知识是模仿,是被动的接纳;而智慧是创造,是主动的渗透。如果说,知识仅是把书本和表象摄入底片的照相机,那么智慧就是洞悉穿刺事物本质和内核的透视仪。


因此,相较于知识是死的,可以传授和学到,智慧则是活的,只能在“拈花一笑”中自己领悟。


虽然智慧以对大量知识的优化处理为前提,即在知识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但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见”,有时还在于角度与方式,比如换个思维看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


以此观之,知识与智慧有时也只是一个窗户纸的距离,但难就难打破这个窗户纸的创新,恰恰是智慧的本质所在。



打开智慧之门,打造科创中心


其实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智慧并非高深不可及,但其修炼非一日之长,而需多层次的循序渐进。


首先是博闻强记,因为智慧的基础是知识,并不受专业所累,好奇什么就学什么,将学习终身相伴方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次是触类旁通,虽然智者往往是个杂家,但其不受理论权威束缚,反而能在横到边、纵到底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对多个领域进行杂交、融合。


三是开悟灵感,即在知识的举一反三中启发联想,继而运用一个领域的框架赋予另一领域以思考。因为有联想才会去提问,而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思考才能在顿悟中让创新的灵光乍现。


四是多项重组,相比知识分子只知道复制别人的思想,智慧分子则会将知识、思想方法与生活经验结合吸收,在重新组装中“拆为已用”,进而练就自身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思想能力。


五是享受创造,基于以上四个阶段的炉火纯青,智者不管看问题的角度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将独树一帜,破解复杂自然信手拈来、乐在其中。


而达到这一智慧境界,往往心境开阔、不争不显不露,了然于胸却又大智若愚。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估计,最终能达智慧境界的人不足1%。尤其在当前知识过剩、需智慧引领的拐点时代,马斯克、星云大师等智者尚且潜心参悟,所谓的知道分子若要实现智慧的飞跃,岂能不孜孜以求?


以此再看科创中心,且不说所需人才是能引领社会进步的智慧分子,就是科创中心建设从知识角度看无非想着照搬照抄,但若以智慧角度看,如今成功的美国硅巷(纽约)、硅滩(洛杉矶)、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之都)、以色列特拉维夫(创业圣地)又有哪个真是复制而来?


因此,若打开了智慧的脑洞,换个角度与方式看科创中心,或许原本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至于具体如何智慧打造中国自已的科创中心,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了解更多



福卡智库近期关于科创的文章及部分项目、课题:


······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