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科创中心遍地开花,谁会成为高地,谁会沦为“坟场”?

发布时间:2019-11-15    浏览次数:
0

导读


科创中心在中国异化成同构中心,未来大多数都将是“坟场”,小部分高地又将如何脱颖而出?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升温,多地按下“加速键”。


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2018年224项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完成率超过96%;


再看上海,从2015年5月“科创22条”到2016年4月上海的顶层设计出台,再到2017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年初绘就张江科学城蓝图,上海科创中心突飞猛进,2018年张江科学城全部开工了首轮73个“五个一批”项目。


这边厢,2019年作为科创深化推进之年,上海已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准备大干一场;


那边厢,《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要建成国际科创中心,不单广东告示“科创12条”及配套政策,多个联合实验室也应运而生。


大江南北的“科创中心”更是突然满天飞。武汉有东湖高新区,杭州有未来科技城,贵州有大数据硅谷,昆明要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西安则以硬科技产业为重点打造丝路科创中心;


就连三四线城市,都将科创作为地方发展的引擎,昆山要建电子产业科创中心,仅是“农业+科创”就弄出了南京、太谷、成都、广州四个农业科创中心,更别提各地的科技园区,无不想搭上科创中心的快车。


照某专家所言“中国的硅谷快多如牛毛了”,但如此一哄而上,美其名曰的科创中心究竟是高地还是“坟场”呢?



 

各地借科创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首先,当下之所以对科创中心“一窝蜂”:一在国策调整,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即科技创新。


因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要求地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科创中心建设。


有了中央指挥棒,各地无不以此马首是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如火如荼,自然让科技园区挤破了头。


二是搭上了科技革命的快车。


2018年中国在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上开拓了人类历史上多个“首次”: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中国正引领下一波技术创新,奠定了国内从园区到企业在科创层面的万马奔腾。


三则,科创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调结构的最佳底牌。


曾经消耗资源、透支生态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从钢铁到化工,大量传统产业面临去产能的洗牌,需要新兴战略性产业接替。


而不管是马云的“五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提升,还是AI、智能制造等无不借助于科创的力量,自然让科创成了地方培育和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去产能的出路似乎就在科创,俨然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共识,以致各地都想抢占“科创中心”,打造未来产业高地,进而拉开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软环境之于科创更为重要


然而,从企业到产业,从园区到地方,如此一致性地指向科创,引发前所未有地泛滥,导致“科创中心”在中国异化成同构中心。


而且,中国的一哄而上往往体现为地方政府以政策之力来主导和推动,问题是科创又岂是单凭政府蓝图就能规划形成?


美国的硅谷就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若非斯坦福大学遭遇资金紧张,又受制于创始人“学校土地不得出售”的遗言,只能拼命在学校的技术转化和土地出租上动脑筋,哪会孕育出世界第一个高校工业园区?


也正因将大学人才引入公司,打通了教学、科研、产业的高科技转化通道,才让这大片荒芜的农田赶上了IT技术革命的风口,到1980年集聚了90家公司、25万名员工,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


随之而来的风投在沙丘路形成基金小镇,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将硅谷推向顶峰。尽管当下硅谷因摩尔定律失效而黯然失色,但其依然傲视群雄,独占全球科创鳌头。


毕马威在《2019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预言4年后硅谷或将失去领衔地位,最有可能接棒的是纽约。


而纽约之所以能够借助曼哈顿的“硅巷”逆袭,不止于互联网应用的风口,更借了城市工业数字化的东风,在风投的煽风点火下开辟出一片科创天堂。


美国作为科创领头羊,科创中心的脱颖而出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善巧方便的中国,仅在“双创”中就能百花齐放?


即便靠着行政之手想要什么给什么,若无适合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再好的树苗也长不高!


当初无锡倾一地之力搞光伏,耗尽政府补贴依然徒留一地鸡毛,以致市场哀嚎“全能主义地方的失败”!包括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政府补贴反倒削弱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而若再对比东京、伦敦等对创新的金融支持、税收安排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中国显然还有极大差距,却又面临当下的万马奔腾,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也只是砸了“科创中心”的招牌罢了!


显然,中国式科创中心的泛滥,势必导致大多数沦为“坟场”,只有小部分才能成为真正的高地。




 

科创中心形式上的八大基本要素


当科创中心都同构化了,又如何胜出成为高地?


从现实看,当下诸多地方的折腾仅是从形式上堆积科创中心的基本要素:


一是学科带头人,作为科研攻坚的核心主力,以其工作室或实验室为雏形展开梯队组团式集聚。


仅是针对海外的千人计划就分13批引进7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就包括施一公、潘建伟这样的领军人物。


二是重大项目的组织者,重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平台乃至国际合作都需要专业的组织策划,而这往往是由一个集合政府、企业、园区等各方力量的组织团队进行操盘。


这种专业团队一手有项目,一手有人脉,以致各地无不对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方趋之若鹜。


三是尽可能多的科研人员。各地无不为引才动尽脑筋,仅中关村实施“海聚工程”入选者就达590人,占比66%(截至2018年5月)。


深圳拥有全职院士41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480人。说到底,只有科研人才的集聚才能形成科创思想碰撞的高地。


四是充足的科研基金。毕竟,资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仅是国家为支持芯片突围组成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就号称有万亿元。


各地从区县到园区竞相成立科技引导基金,以10%的财政资金撬动90%的社会资金以求带动基础研究促成科研成果转化。


五是推动整个科创中心运转的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科创自然离不开企业家驱动。


也正因任正非等优秀企业家对科技的孜孜以求,才有了中国的5G突围,仅华为一年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美元。


正因企业家的前赴后继,大疆、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有所作为,才推动了科创车轮的前进!


六是形成产学研市场化、产业化的生态。“科创中心”不是以大学为核心,匹配创业孵化器,向产业化方向延伸,就是以某个高科技巨头为核心,一手抓实验室,一手推市场化,实则都是想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奇经八脉,进而形成从实验室到生产工厂各司其职的完整生态。


七是具有化学反应的科创环境,硬件的齐全并不意味能产生科创的火花,关键还在于营造一种低成本、便利于创新的现实土壤,不止于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从资金支持到思想碰撞,大量要素的集聚都能产生化学反应,如此才能真正让科创开花结果。


八是与同类竞争中能确保胜出的差异度。正如大数据之于贵州,人工智能之于合肥等,不少地方为避免重复竞争一般都会选定突围方向,有些干脆以自身擅长的优势专业直接挂上科创之名,就连科技园区都抓着风口点燃各式各样的“科创中心”!




 

五方力量汇聚科创中心内在神韵


那么,集齐以上八个要素,是否就是科创中心了呢?


这显然只是科创中心的“形”而已,尽管给出了召唤科创“神龙”的条件,但要名副其实还在于利用这些要素进行模块组合、建立磁场,这就涉及科创中心的超级联系。


因为科创中心的比拼不再是单纯比较拥有什么(现在大家都有),而是比较谁的朋友多,谁的磁场强,谁的影响更深。


这不单是在众多科学家、组织者以及各类实验室、孵化器、企业集群“众人拾柴”的基础上,让具有雄厚实力且良好运行机制的科创基金放一把火,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平台和市场这五方力量的共同作用:


既要有政府的规划引导,又要有企业的运作主导,也要有科研的星星之火,还要有平台助其可以燎原,更要有市场的最终兑现,才能在各司其职中扭成一股劲集中于科创中心的打造。


毕竟,当下不少所谓的“科创中心”也只是打着科创名号“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终极博弈在于三个关键词


一旦如此之多的科创中心合并同类项之后,其终极博弈就看三个关键词:


先是勾兑,看谁能勾兑科创的基本要素,并形成以上五力合一的良性循环;


再是复式,即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往往是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的复式结构。


最后就是重构,围绕着复式的新发展优势,进行各类资源的重塑与再整合,继而在科创中心上脱颖而出。


说到底,中国太非典,大国崛起与之匹配的科创中心也非一枝独秀,当下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就已是三个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再加上深圳科创的崛起,将逐步构建百花齐放的格局!


如果说上海面向世界,北京面向全国,安徽后起勃发,深圳面向未来,那么未来N个区域与产业科创中心,就看谁能率先勾兑,形成复式结构,重构核心竞争力了!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