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区域城市

首页    >    福卡洞见    >    区域城市

锁定愿景目标,提升全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9-03-27    浏览次数:
0

编者按

本文作者柴俊勇为十二届市政协委员,福卡智库高级顾问。原文发表于《联合时报》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必须要强化“创新优先”意识。而影响创新的众多元素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历史成绩的超越,对惯性思维进行否定再否定的自我反省、自我激发,借此刺激出勇攀创新高峰的韧劲与自信。



上海进一步提升全球城市竞争力的目标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最新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2018-2019排名》中,上海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靠后,面临着后继发展乏力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对上海提出了五方面的工作要求,为首的就是“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上海在国家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在持续提升全球城市竞争力上下一番真功夫,必须要从人力等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内外联结、生产生活型态等方面锁定愿景目标:


上海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生活进步,而且,以科技创新为支点,将极大地带动其他领域的全面创新。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科技创新是长期影响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性和集成化因素。


结合上海实际,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府力量和万众创新、百花齐放的市场模式并举。


政府抓好基础性研究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攻关,更多地相信和释放市场内生的创新力量,放大多元创新主体,推动生物、纳米、互联网、数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与推广。


借此,大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而助推上海占据高端产业和活力之城的战略制高点。


上海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


对于那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居于最高等级的城市而言,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与配置资源的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上海要进一步提升全球城市的竞争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优化乃重中之重。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使上海不仅成为全世界人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重要的集聚地,聚集能量,突出洼地效应;还要担当起平台的功能,促使资本、信息、文化、物流等资源优化配置,以激发众能量、盘活一局棋;更要强化高地功能,积累向外辐射的能量。


上海要成为全球核心转换枢纽


全球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空间权力超越国家范围的主要节点城市。


全球城市本身就内含有外联、融合的属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年年要在上海举办,不仅举办6天,而且要打造成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这给上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上海若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进一步上位,就要进一步互通互联,与其地缘、功能、体量等因素相匹配地互通互联。


可以上海自贸区和大虹桥区为两翼,连通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带动整个长江领域地区,前者是对外贸易、连通世界的窗口,后者背靠广阔的内陆腹地,集审批制变备案制、金融开放等制度创新与网格式交通版图、规模庞大的商务区等硬件建设于一体,打通内外大循环。


生产生活型态是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它决定了城市产业体系和生活面貌,进而制约着城市功能体系,最终影响着城市在世界城市价值链上的位置。


一个全球城市若想提高层级,必然挖掘生产生活型态创新的潜力。


而上海具有良好的商业基础,民本基因较强,市民社会比较发达,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金字塔型”的社会等级。


这种平等、包容的社会结构更富有弹性,有利于生产生活型态的创新。上海未来要以动态、全新的生产生活型态引领世界城市发展。



当前提升上海全球城市竞争力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难以回避缺乏“科创狂人”、工匠精神偏弱的劣势。


由于金融资本相对发达,上海商人更易投资到收益更快的地产证券,而非高风险、回报慢的科创领域,资本市场的造富运动使得企业家难以安心做技术,坚定踏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对匮乏。


同时,上海基础条件的优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业创新基因,不少人习惯了安逸稳健,冒险精神不足。


再加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生活成本位列全球第16位(《全球生活成本调查2017》),高居中国内地城市榜首,高额的生存成本使得创新企业和人才难以永久留下来。


在BAT崛起的这波互联网创新浪潮中,相对于北京、深圳,上海无疑落伍了,既缺少阿里巴巴这样的标杆性创业公司,又缺乏马云这样的明星式创业人物。


互联网递延发展形成的新枢纽。


工业经济时代的枢纽,往往借助传统交通工具,由人、财、物流集聚、辐射形成,上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与工业经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枢纽城市。


然而,在信息文明、金融文明条件下,互联网升级为重要交流工具,新枢纽的载体变身为网络平台,其与传统枢纽比肩而立,共同推动经济的螺旋式发展,巨大空间与强大作用力不容小觑。


例如,杭州市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湾信息港又以互联网龙头企业为引领,通过1个“基础平台”+X个“智慧谷”的发展模式,打造“高端智慧港”。


杭州城因互联网有望变成新枢纽城市,第十一次G20峰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举办。


举办一定数量的全球性会议、充当起国际交往交流的重镇,是全球性城市的重要特征。就此根本性、全局性的背景变化而言,上海未来发展面临着互联网无形枢纽城市的挑战。


“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仍是上海软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要求上海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呼唤出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如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上海仍然要大力培育无畏开拓者的那股敢想敢干、不怕失败的精、气、神。

  


提升上海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01要积极倡导创新意识


“风险意识太强”“闯劲儿不够”,这是不少风险投资者对上海创业者的固有印象。


因此,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必须要强化“创新优先”意识。


而影响创新的众多元素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历史成绩的超越,对惯性思维进行否定再否定的自我反省、自我激发,借此刺激出勇攀创新高峰的韧劲与自信。


02用新技术格式化制造业


一方面,上海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不可能只留住、吸引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价值链中最高端的研发、设计、贸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就完全抛弃掉;


另一方面,上海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也要求与时俱进,嫁接新经济、新技术,走自我改造路线。


上海不是不需要制造业,而是需要将制造业升级为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是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自主驾驶、3D打印、区块链、生物等新技术又是先进制造业的催化剂。


03着重引进和培育新产业


适合上海产业转型趋势的产业包括:大数据产业——数据获取、数据储存、数据分析等;下一代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关键设备仪器、TD-LTE行业专网解决方案等;卫星应用产业——北斗芯片、海量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等;生物医药产业——重大疾病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影像、重大疾病临床检测设备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动力电池、新兴照明与显示等;高端装备产业——3D打印及快速成型。


对于大数据、互联网这样的轻经济,有必要放低审批门槛,不拘泥于有形的、实物性的公司架构,催生层出不穷的新企业形态,推动居家型企业、小微企业遍地开花。


以上产业前沿、产业形态将带动社会资本自发地为上海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同时又以其内在的创新来支撑上海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04丰富城市内涵和城市厚度


上海要顺应国际城市规划和开发中普遍倡导的“精明增长”原则和标准,更多地从内涵角度如去建筑化、绿色节能、艺术性城市设计等方面重塑城市形态。


城市本质上是交换、交流的场所。过去交换的是有形的商品,是物质交换。今后交换的不再是实物,而是概念、思想,交流的是体验和感觉。


城市功能将沿着交易(物质需求)——经营欲望(满足精神需求)——体验路径演进。


而上海凭借得天独厚的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时尚性,足以能够用体验来增加城市的厚度。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