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企业动态

首页    >    福卡动态    >    企业动态

如何衡量智库?三大标准、七大条件!

发布时间:2020-07-20    浏览次数:
0

导读:本文最初为福卡智库高级顾问柴俊勇在“福卡讲台”上针对福卡智库被选为上海市10家重点培育智库之一的讲话。如今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近日,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名单正式公布。自2013年高层领导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来,国内各类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目前国内主要有五类智库:党政机关类智库、社科类智库、高校智库、国家有关部门设立的智库、企业智库。上海大概就有几百家智库。


为进一步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上海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智库,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面向全市公开遴选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


入选的15家上海市重点智库和10家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在某些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概括来讲,评价一个智库,不在于它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也不是简单看它的规模、级别和规格。而是具有三个标准。



 01三大标准


一是看思想产品的穿透力。


一家优秀的智库既要担负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的功能,又要履行理论创新功能,既要为政府和人民的当下“解忧”、“消愁”,又要对人类思想理论的拓展、智慧知识的增进、精神风尚的提升进行总结提炼。


无论是对策建议、调研报告等应用性强、时效性明显的成果,还是有深度的理论创新成果,都重在其思想性。出思想是智库的立身之本。


现在社会上“库”多“智”少;解读政策的多,战略研究的少;迎合拍马的多,潜心研究的少;恪守教条的多,积极创新的少;求名逐利的多,匠心独运的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撒切尔夫人之所以口出狂言,是看到了中国智库的软肋。因此,中国智库走到了向提质增效转型的关口,首要地体现在快捷、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而思想是碰撞交流出来的,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思想库的研究方法,胸怀全局、脚踏实地,出高端思想、出精品。


何况,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不再单纯地以经济、军事和科技的“硬功夫”论高低,而将更多以文化、观念和思想等“软实力”来较量,智库能否制造和提供前瞻性的思想产品,事关着国家的“软实力”。


二是看日常运行的执行力。


智库智力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保障。首先,确保智库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其次,智库建设要有整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围绕主要功能,健全治理结构和组织章程,构建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包括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建立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平台对话等。


再次,对思想成果转化和参与决策咨询要有制度性安排。探索和碰撞出来的思想最终服务于社会,智库对决策影响的形式和渠道不是单一的,但必须是明晰的。以上运行机制强化执行力,提升运行效能,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作用,经得起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


三是看人才培养的持续力。


对科技型企业而言,管理的重点应该依次是“人才—质量—利润”。


而作为智库,人才管理就更加关键了,因为智库本身就是“思想工厂”,人才是其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智库的职责是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人才也是其发展的主目标和重要成绩。


有的智库研究人员基本上是“挂名”专家、兼职人员,智库变成“空库”;也有的智库碍于情面或其他种种因素而放松进人标准,招进了水平严重低于其他团队成员的人员,将团队引到和锁定在一个低水平管理困境;还有的智库缺少人才成长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或者薪酬体系缺乏激励性,甚至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年前入职,年后跳槽,以致智库年前的宏图大志,年终偃旗息鼓。


因此,评价智库时不应忘了最重要的一库:人才库。


是不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类别盘点、数量盘点、质量盘点,明确哪些岗位要新增,哪些岗位要优化调整(包括合并与撤销),做到“先算后做、先人后事、人在事前”。


补充人才时,是不是精准招人,填补研究团队在人才梯队上的短板或空缺,是不是具有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研究人员的战略预测能力、深入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让人才有成长的期待和努力的方向,让绩优员工有满足感,让绩差员工有危机感,让中间员工有动力;是不是把人才培养当作一项工程,持之以恒,从而营造出强大的人才磁场。



 02七大条件


三大标准树立起重点智库的标杆,智库对照标准、适度发力、赶上差距。为跟上重点智库的步伐,一般而言,一家智库需要具备以下七大条件:


第一,宽阔的国际视野。


智库的影响力在于思想,而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智库的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土壤,拓宽研究视野。尤其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变局论”、“中国机遇论”、“发展风险论”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深刻内在联系,把中国的历史机遇同世界大变局联系起来,具备如此的国际视野是智库能够做出大、深、远的战略研究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智库对国际重大问题的见解和立场。具备国际视野,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第二,广博的古今知识。


新型智库若要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智库学者必须具有犀利的问题分析判断能力、超前的战略思维谋划能力、较强的总结概括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达成靠知识、智慧的沉淀。


知识积累深厚,才能站在本专业领域前沿观察、认识问题;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知识基础越广博越好,情报信息引领下的知识再加工的智库活动需要得到广博知识和海量信息的支撑,知识信息资源建设是智库出思想、发挥功能、在业界脱颖而出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塑造人才的有效途径。


智库学者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时时学习,终身学习,又要活学巧学,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善于借助更多的平台、窗口和渠道,借助各类研讨、培训、座谈、传媒、微信以及团队的力量去学习古今知识、了解局势,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提出更有价值的国家发展战略建议。


第三,客观的问题意识。


“高端智库”的遴选呈现出一个倾向——优先发展“专业性智库”,这反映出对智库方法论的考虑:坚持研以致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动力,更是方法。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的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面对深刻变化中的中国和世界,智库只有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其研究才能更加贴近社会现、成果更加符合需要。


相反,若智库的知识分子具有关注形而上问题的习惯与追求,迷恋于“超凡脱俗”,玩概念、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等都是难以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


因此,智库要坚持问题导向,智库的研究人员要走出书斋、融入社会,通过大数据及敏锐眼光发现问题,并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问题是智库思想力的先导,智库的思想力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第四,独立的科学精神。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要求。


注重研究成果的独创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保持研究成果的独立性,是对外正确发声的前提条件。


但是,由于受传统“官本位”、“权力崇拜”和“臣民意识”文化惯性的作用,“唯上”、“和为贵、忍为上”等观念的延续对智库专家的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和积极建言献策构成深层次的障碍,在某些地方,智库咨询成了“走过场”,或者变成了“为论证而论证”,呈现出为决策出台做注脚的“迎合化”倾向,专业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保证。


鉴此,智库务必回归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求真,用第一性思维研究现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智库的创新性与独立性具有内在一致性,有了独立思考,思想创新才具有精神动力。


政府部门要积极为智库专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允许智库专家在国家利益和社会民生的框架内,理性思考、大胆建议,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新型智库的共识共为。


第五,踏实的治学态度。


优秀智库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需要过程的历练与成长的积累。因此,对于中国智库来说,必须要经历一个“先求其形,再求其正,心慕手追,日进为功”的过程,“熬”出伟大智库。


这就需要克服浮躁傲慢心态,智库工作者必须具有踏实、本分和甘于寂寞的治学态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具有实干精神和谦虚的美德,并锲而不舍。


从外部环境来看,服务对象期望也更高。党委政府的学者型、创新型官员越来越多,普遍知识化已成常态,缺乏胜人一筹能力的智库很难得到真心认同。


社会公众对专家盲目崇拜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要得到他们的赞誉亦非易事,这些都要求智库的研究人员稳扎稳打、追求卓越,积小胜为大胜。


第六,严谨的学术作风。


成果质量是智库的生命线和竞争力来源,泛泛而谈、浅尝辄止、内容空洞、数据欠准确、靠“造新词”吸引眼球、甚至复制粘贴过来的研究报告都是有损智库竞争力的。


因此,智库要加强科研的建章立制工作,形成照章办事的工作氛围,形成科研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的工作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增强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也能够促进学风建设,防止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智库的科研人员要养成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学者品格,追求科研诚信,坚守诚实不虚假的学术操守。


触及到基层或社会的“真问题”,佐证数据来自一线调研,而非以臆想或假设为前提;依据翔实的一手资料和严谨的逻辑进行规范性研究,入木三分,拿出深度见解;既不可以把集体的智慧结晶攫为己有,更不可以将无所依据、无从考证的资料、报告公布于众。提升智库公信力。


第七,有担当的家国情怀。


中国的智库是在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成长的,在经过长达20年的外贸经济及近1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之后,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科技型企业之后,现今逆全球化凸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受到严重冲击,滞胀型衰退再现,我们进入一个更不安宁、更多冲突、更加动荡的世界。


面临更为细致与复杂的挑战,决策者对独立智库等外脑智慧支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劲。“研究没有国界,但是研究者有自己的祖国”。


因此,新型智库应“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立足中国实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产生中国思想、提供中国方案,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综上,中国的新型智库坚持中国道路、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研究行为是自主的、思想观念是独立的、理论创新是管用的、人才储备是不断的、责任担当是崇高的,才能行稳致远。


  • 其他文章:

咨询动态

福卡智库决策咨询中心拥有10多个专业研究室,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权威专家紧密合作,使用有效的预测咨询工具与决策分析方法。帮助客户增强分析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预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