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企业动态

首页    >    福卡动态    >    企业动态

借力进博会、进击会展业,上海突围同质化的“杀手锏”

发布时间:2019-11-09    浏览次数:
0

导读


进博会为上海进一步打开了进击会展业的大门。但上海还需认识到除了要在展览业上下功夫外,也极有必要持续“扩容”、“放大”会展业中会议的分量。


本文发表于《东方网》

原文标题:《进博快评丨借力进博会,提速上海“会展之都”建设》



11月5日—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进博会国家展区总展览面积达3万平方米,共有64个国家(含中国)、3个国际组织参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具体围绕“经济全球化、深化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市场潜力、自贸试验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自贸协定谈判、中国经济前景”等方面展开,强调“各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并且重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在上海已经举办了两届的进口博览会恰恰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为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搭建的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


实际上,上海早在举办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前,就已经在会议、会展业上着手谋划布局了。


201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本市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提到:到2020年上海市国际展览占全市展览总面积的比重要达到80%,全年举办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展会50个,并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基金等政策。


2018年4月,上海发布《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上海服务”确定了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等首批13个专项行动。


同年9月上海商务委印发的《上海市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上海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国际会展之都,“上海会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城市名片。


1

上海为何选择了会展业?


会展是个古老行业。自1851年诞生于欧洲的第一个国际博览会“万国工业大展览会”至今,现代展览业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


即便是在后发式的中国,从1951年算起,会展业也有68个年头。同时,会展也是一个时尚的行业,因为展示的是最先进、最新兴的潮流。


上海如此重用会展业,看似偶然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必然。


一,会展业能兑现成可观的经济产值,甚至还能改写城市或地区的命运。


2018年重庆各类展会活动直接收入176亿元,拉动消费1498亿元。


不单乌镇凭借世界互联网大会走红,有了“乌镇很忙”、“会议很多”的傲娇;G20峰会更让杭州掀起一波“杭州与上海:谁是谁的后花园?”之讨论狂潮。


会展业具有如此惹眼的轰动效应,上海既有展馆展能的数量——截至2018年底,上海各类专业展览展馆可供展览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主要会展城市第一;


也有展览能级的质量——上海拥有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览项目23个,是国内获得相关认证最多的城市,怎会置之不理!


据《2019上海会展业白皮书》披露,2018年上海市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032个,展览总面积达1880万平方米,直接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已超过1400亿元。


二,会展业高度集中体现上海超级枢纽的特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难以回避同构化的最后疯狂,竞争性已然超过了互补性,而在制造业、互联网等新一轮经济热潮下,上海又无法与长三角其它城市拉开差距,若想脱颖而出,势必要在个性特质回归与升级路径上苦下功夫。


那么,究竟哪类产业能高度集中地代表上海的超级枢纽特质呢?


金融中心地位自不必多言,其次就是会展、会议。


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迈进过程中,上海虽然在长三角功能定位中无法扭转“去中心化”之大势,但上海在全世界人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集聚上具有比较优势,如何最大化实现资源整合,以发展平台经济来打造超级枢纽成为上海二次迭代的关键。


而会议、会展经济恰恰类似于平台经济,势必会让上海在后城市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疯狂同构化竞争局势下脱颖而出。


三,从国家战略考量、城市发展角度看,上海作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性资源高地,在“城市影响力”横向维度比拼中脱颖而出不在话下。


况且,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需要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这一全球第六大城市群在背后撑腰,一旦上海成长为超级城市群乃至世界城市中的一枝奇葩,会展业的爆破力可想而知。


而且,在城市经济纵向发展进入文化体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上海为发展会展业早就在做深度预埋。因其深谙会展业展示的是影响未来客户体验的潮流、科技及创意,是体验经济的外显化。


上海这几年第三产业发力很猛,从电竞之都、时尚产业到品牌战略、文创产业,再到会展、会议等,体验经济已成上海经济的最大亮点。


上海还凭借天然的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成为各类思想、创意的聚集地,这些都是体验经济的肥田沃土。


如此一来,上海发展会展业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2

三大共性难题与双向夹击之困


对上海而言,会展业既是古老行业,也是21世纪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时尚产业。


但上海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共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第一,从需求方看,观众从何而来?


要知道,展示形象、调查行情、获取订单、交流技术,才是客商参加会展的最终需求,会展能否成功举办,关键是定位,必须能够激发参展方以及其它观展人员的兴趣。


倘若“展商比逛展的人数都多”,客商摆台给谁看?大型会展尚可依靠政府为之背书吸引观众,可众多小型会展又当如何引流?


第二,从组织方角度看,会展小镇与会展大市如何平衡?


纵观国际,发达国家会展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企业推动型和政府市场结合型等成熟的运作模式。


中国虽兼而有之,但多数情况下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和有竞争力的组展商,对会展怎么做、怎么选、做的对不对、能不能和当地产业结合好,心中缺少“一杆秤”,以为会展就是用展馆搞一场会展即可。


殊不知,会展除了场馆之外还需要更多服务设施予以支撑。


换言之,会展业的城市系统性要求其不能独立运行,因此,费力搞会展小镇、会展大市,倘若形式雷同,又未能与周边形成互补互生的区域城市圈,如此恐怕也难以持续。


第三,绩效与会展产业链的长与短如何把握?


倘若能够延伸会展产业链,自然不愁产出效应,怕就怕会展往往“结果导向”变成“结果终结”,要么“搞展会时很嗨皮,但散场后又回归原有的孤寂”,要么在绩效评估时,只突出经济效益,却忽略政治、社会、文化等其它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


看得到统计数字,却看不到带动效应。如何在国家主导的商业模式,以及商业延展的“会展+”模式中实现会展产业的溢出效应,延长会展产业链才是难点。


除了上述三大共性问题,上海还面临着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双向夹击之困。


前面有广州、香港乃至国际上的一众“会展元老”围追阻截。


在身后,西南成都、重庆,华中武汉,华北天津,华南深圳等又凭借各自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在会展业上奋起直追。


尤其是风头正盛的深圳,不单培育出高交会、文博会、汽博会等知名展会品牌,落户宝安区福海街道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整体建成后,不单在国内超越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在国外还将超越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深圳在会展经济上的野心昭昭。


3

“会展不分家”,会议是会展业的皇冠


面对如此情势,上海能否照搬照抄德国“全球会展中心”之成功经验?


德国会展业背靠地方政府,实行规模化、产业化运作,秉持从资源优势到专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在长期发展中构建了以行业分工为主、地区分工为辅、面向全球的强大会展网络,各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


这些对上海有借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会展业多以展览为主,展览的多是其匠人精神积淀出的工业品、电子品等。


匠人产业需要历史积淀,上海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就无法超越,除了搞好会展业外,还可以充分挖掘会展业中会议的无限潜能。


毕竟,会议才是会展业的皇冠。常言道“会展不分家”,会议、展览相互结合、互为促进,往往是标配。


那么,会议为什么被称之为会展业的皇冠呢?


一,单从要求、规格、投入、运转周期,或是释放的影响效应来看,会议都更胜一筹。


相较于会展看得见的签单、达成交易等显性价格利益,会议所带来的隐性价值更加巨大,可堪会展业之皇冠。


就拿阿尔卑斯山上的那个小镇——达沃斯来说,每年伊始,世界大国领导人、最有钱的富豪、引领世界的商业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观世界经济之大势,让这里“星光璀璨”,不单提高了其国际知名度,让世界记住了这个方寸小镇,还拉动了其基础设施、产业合作、旅游业等现代化建设。


每年在达沃斯举办的300—1500人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多达50多场,小型国际研讨会数量将近200个,仅商务会议带来的产业辐射性收入就超过3亿瑞郎(约20亿人民币),占达沃斯年GDP总量的40%。


以此来看,在全球一体化强化城市对外经济交往增多的大背景下,上海作为全国性资源高地、占据国内外交流的枢纽位置,花几千万元搞个国际性会议,既能成功赚足世界眼球,又能在全球打广告扩大国际影响力,还能赚钱,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会议作为城市“公关”的一张王牌,对上海而言,无疑是未来脱颖而出的绝佳抓手。


上海如今既要建“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又要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还要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是对标“国际”二字。


再加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水陆空等基础设施样样发达,又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心,也有能力去承载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各种规格的会议。


上海城市能级决定了会议内容与规格,反过来又能借助广而优的会议服务再去夯实上海国际大都市、长三角一体化龙头之底盘,会议产业之于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城市经济功能迭代,小区越来越多,工厂越来越少,会议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分支,既吻合国家、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方向;又能促进与之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还能吸纳大量就业,以此消解一部分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子;更能借助会议这个强磁场广聚智脑英才,共商公司、行业、国家乃至国际之大事,排忧解难。


作为同样面临城市经济功能迭代拐点尴尬的上海,自然深谙会议产业之好处!


四,在一定意义上,历史是通过会议来决定的,即便决定历史的重大会议早已时过境迁,但会场成为旅游胜地也能带动一城、一地之兴旺。


纵观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有一个著名的会议,贵州的遵义会议、瑞士的日内瓦会议、美国华盛顿会议等无不带动了当地的红色旅游勃兴。


再回过头来看上海,远有上海中共一大会议,近有APEC峰会、上合组织峰会,未来还有诸如亚洲安全国际峰会、5G创新发展峰会等无数个有影响力的会议冒出,若再经过历史的沉淀,辅之以上海特大城市的特色资源背书,如此之多的会议所能释放的能量将不可限量。


4

上海发展会议产业的三大“抓手”


处在新旧时代的交叉点,上海需意识到会议产业早过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年代,也得有侧重点,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会议类型看,一方面,经济产业类会议将增加。


这是因为全球经济普遍放缓,新经济、新产业又层出不穷,世界经济产业发展进入迷茫与新生交织的时代,从国家到行业再到企业都迫切需要通过会议聚合智脑来破解经济产业之谜局。


而上海不单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亦是以外促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此类会议上优势尽显。


另一方面,国际会议将是会议产业的重中之重。


这些年中国在全球影响力今非昔比,东西方经济政治格局全方位大逆转,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又具备丰富的办会经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落户上海可谓“天赐良机”。


二,从会议产业链的组织策划来看,为应对复杂的外部形势,也急需上海突围,以进博会为契机,搭建国家级、产业级、企业级的各类平台,实现组织再造,这也意味着上海作为全国性的对外经济平台和组织者,发展会议产业的缘分到了。


剩下的就是,如何通过放大“会议+”的链式延伸,借会议+展览、会议+旅游等,上下勾连、周边辐射,打造一座链接、复式的新上海,借助会展业来壮大平台经济,构建超级枢纽促成上海城市功能顺利完成二次迭代。


三,打造各种创新好玩的“不正经会议”。在这样一个脑洞大开的时代,那种随便找一个地方、请一个网红、大师就能办一场报告式、演讲式的“正经会议”必然难以为继,更加富有创造力、有趣好玩的“不正经会议”才有吸引力。


上海的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使其成为各类创意的聚集地,无疑也更有利于未来上海的会议中心建筑率先走出功能性阶段,进入艺术与梦幻时代,在“玩闹”娱乐中轻松释疑解惑。


总之,进博会已经为上海进一步打开了进击会展业的大门,但是上海还需认识到除了要在展览业上下功夫外,也极有必要持续“扩容”、“放大”会展业中会议的分量。


要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上海特有的要素资源禀赋(创意、人才、金融、国际地位等优势),进一步创新会议会展的形式、延长会议会展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真正在实现全面开放格局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和上海进一步的迭代引领作用。


  • 其他文章:

咨询动态

福卡智库决策咨询中心拥有10多个专业研究室,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权威专家紧密合作,使用有效的预测咨询工具与决策分析方法。帮助客户增强分析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预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