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开始“抢粮运动”:
朋友圈有人感慨:“大家不是准备抢米囤油,就是在抢米囤油的路上”;
有人采购直接是10袋面、15袋米的大阵势;
有人惊呼部分宁波的超市都被买空了;
有网友晒出了“抢米”战绩——惊人的50袋大米;
还有网友调侃道:“听说国外疫情严重,泰国和越南的大米都已经进不来了,老爸开启疯狂抢购大米,但是我吃的是东北大米啊!”
民众的恐慌主要源于这场疫情的全球化影响:
3月22日起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粉、胡萝卜,土豆、糖等11种农产品出口,3月30日调整为配额制;
3月24日,越南总理阮春福宣布,大米禁止出口的日期要持续到5月下旬,4月份越南看涨价无望,越南又对此反悔;
哈萨克斯坦,世界第二大面粉出口国,禁止出口小麦、土豆等11种农产品;
塞尔维亚暂停出口葵花籽油等农产品;
3月26日起泰国对鸡蛋采取了为期7天的出口禁令;
3月28日,埃及也宣布要在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
3月30日,乌克兰实施小麦出口上限;
同一天,柬埔寨总理洪森宣称柬埔寨将从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将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
不仅如此,印度已宣布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马来西亚放缓了棕榈油的出口;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宣布今年7月1日前暂停小麦出口。
截至4月16日,已经至少有14个国家实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限制。
面对群众的慌乱,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面澄清: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4月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农村农业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我国人民没必要“抢粮”。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对此也很赞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
4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我国粮食供应能力强,市场供求关系总体是稳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同一天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六保”,其中“保粮食能源安全”赫然在目。
尽管国家层面不断给民众吃定心丸,但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报告还是让人忐忑难安。
4月21日,联合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组成的致力于解决极端饥饿根源的国际联盟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是在疫情爆发前完成的。
4月22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其他相关组织共同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0》指出,2019年,大多数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影响的人口来自受冲突影响的国家(7700万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3400万人)以及经济危机的国家(2400万人)。
另一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预测报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到2020年年底,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增至2.65亿人。
不仅如此,近期的高温天气、澳大利亚大火、非洲蝗灾等都让粮食话题顶到杠头上。
关于中国粮食是否够、中国粮食的历史问题,粮食领域的未来变革等相关问题,福卡智库内部报告《最大产量国、最大消费国面临特有的格局之变》中有更详细深入论述。
下文则主要分析,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是如何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美国前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也曾说:“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
美国特殊的地位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粮食武器”的地位。
目前,世界粮食的供给端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四大大米出口国是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这四家出口量占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的近70%;五大小麦出口国是俄罗斯、美国、欧盟、加拿大和乌克兰,它们的出口量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约73%;三大玉米出口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
从供需层面看,美国具有绝对的实力。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粮食出口国,它以300万的农业劳动力,种出了世界五分之一的粮食。
正是基于美国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世界能力,美国对世界粮食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在国际政治中,美国也往往利用自己在世界粮食供应体系中的特有地位,通过粮食贸易、粮食援助、粮食禁运等方式在全球开展相关利益布局。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每年向全世界出口1.5亿吨的粮食。其中,大豆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7%,玉米占全球出口总额的47%,小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2%。美国粮食年出口创汇达1490亿美元,占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10%。
不仅如此,世界四大粮农贸易寡头是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其中,美国占了三家。这四家粮食寡头控制着80%的全球粮农贸易,操控着全球的粮食价格。
因此,从供给端来讲,美国举足轻重,牢牢掌握着粮食供应链的主导权。
在企业层面,美国的农业寡头叱咤全球。美国的粮食寡头与金融集团联合起来甚至可以控制一国的农业命脉。比如,80年代的阿根廷,因为债务危机,其农田以低价被西方大型食品企业和基金机构收购,并用于种植转基因大豆,然而,当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孟山都要收取专利费,阿根廷为此成立了补偿基金。然而,故事到这里只是开头,孟都山的种子由于基因改变,播种时只能用孟都山的除草剂,而该除草剂对其他作物影响很大,使得阿根廷最后只能更广泛地播种转基因大豆。
随着经济形势和全球格局的变化,近年来美国食品巨头们也加大了联合。康纳格拉冷冻食品公司与杜邦公司、谷物巨头嘉吉与种子公司孟山都、诺华公司与粮油公司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形成了三个食物联合体,加大了对世界粮食体系的控制力度。
比如,上个例子中的孟都山与谷物巨头嘉吉结盟后,如果农民需要贷款购买孟山都的种子,就只能去嘉吉旗下的埃尔斯沃思银行贷款。这使得两家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涨价会使粮食初级产品受益增加;跌价时食品加工贸易则可受惠。而其他国家的农业却进一步被控制。
在国家层面,美国的粮食政治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粮食援助政策就是美国的常用的外交手段。
1945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试图摆脱苏联的控制,美国立即为南斯拉夫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
1970年,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为智利总统,由于其“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美国停止了对智利的粮食援助。
1994年,美国与日本、韩国对当时因多年歉收而粮食短缺的朝鲜提供粮食援助,并诱导朝鲜放弃核计划。
不仅如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从选种、耕种、农药、产量、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占据了主导权,还摧毁了受援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使得这些国家的农业基因化、化学化、机械化,而且形成依赖,使其只能购买美国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
隐藏在粮食援助背后的政治意图是发达国家打击、改变并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得受援助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经济与政治上的依赖。非洲和拉丁美洲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于那些不合作或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美国更是通过粮食大棒对其进行制裁。
比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便对中国实施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禁运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此政策一直延续到70年代。
1965-1967年,美国为了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政策,最后印度妥协。
1980-1981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立即实施谷物禁运。
就像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中所述,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就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美国利用其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地位,影响着世界粮食格局乃至他国政治经济。那么,作为世界最大产粮国和最大粮食消费国的中国,又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更多深入分析可参阅福卡内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