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竞争的机会来到了中美这样的超级大国这边。
美国从小布什政府开始就将新能源纳入宏观规划,并逐步推动清洁能源复苏战略,致力于研发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可再生能源专利数量世界第二。
只不过,美国一时之间却困于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和政治内斗之中,绿色能源推行政策与行为相违背,结果在能源切换中反而“进二退一”。
美国新能源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成果寥寥。如在光伏领域,美国仅有零星产能,反倒是中国光伏均占据全球85%以上的产能和产量,美国不得不适当放宽新能源围堵政策去进口东南亚等国的中国“贴牌”光伏组件。
反观中国,中国的超级红利是建立在友好和平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让中国占据了绿色潜能超级大国的主场地位:
第一,产业能力兑现“绿色潜能”,新能源有望做到“白菜价”,为占据主场地位提供资源支撑。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逻辑叠加中国市场承载规模以及中国丰富的资源要素还有国家战略意志等变量形成的合力,降低了行业成本,把这些高高在上的产业与产品生生打成“白菜价”,质优价廉+无限供应的能力让中国的绿色科技、绿色产业异军突起并席卷世界。
中国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具备开展潮流能兆瓦级并网项目开发能力的国家,大陆3000-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量约合856万亿吨标准煤,按照目前的消耗率计算,可用四千年左右,有望成为战略性接替能源;可燃冰仅在中国海域储量就可供中国使用100年以上……
第二,政策、市场、资源配置三重驱动以及完备的产业链,为新能源占据主场地位提供基础支柱。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精准输血,效果立竿见影,拥有高端产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登上舞台最中央。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成为基本国策,碳排放也逐渐和各项政策、目标挂钩。
在政策驱动的同时,中国一边对光伏、风电等多个新能源端下注,一旦技术突破,中国企业就依托庞大的产能快速扩产,占据全球光伏70%以上的产能;一边对特高压电网和运煤专线下注,甚至将产能输出到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地,成为全球特高压建设的总领;另一边对纯电汽车、油电混动,甚至氢能源下注,中国掌握电池技术后,产能迅速暴涨到全球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则超过全球50%。
加以技术跟进和基础设施配置,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利已占全球57%以上,远超排名第二、三的美国(15.6%)和日本(4.3%)。
第三,中国不仅自己干绿色,更助力全球能源包容公正韧性转型,为占据主场地位提供外部支持。
中国对外高举绿色环保大旗,以此打开国际合作新空间,外交场合多次以绿色合作为切入点。过去十年间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完成了30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很多都是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类的项目。
卡塔尔的卢塞尔体育场比传统施工体育场节约了40%的淡水;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汉恩湾污水处理项目惠及数十万民众;加纳的深能安所固电厂机组缓解当地民众用电紧缺的局面;哈萨克斯坦中企参与建设的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助力当地向低碳转型。
2024年中法会面,推进基于绿色创新的“再工业化”;越南陷入“电荒”困境,同中国签署了110千伏深沟至芒街联网工程购售电协议……
总之,世界“绿色潜能”舞台在东方风起是必然结果!就像美国《纽约时报》近日一篇文章所称,尽管欧洲的碳减排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绝对是一个‘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