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科技创新之路,只靠科学家还不够?|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2-10    浏览次数:
0
随着DeepSeek的爆火,OpenAI正在考虑改变此前在技术路线上的“封闭策略”。

当地时间1月31日,在美国社交网站Reddit的一个“问我任何事”(ask-me-anything)的栏目中,一名参与者提问CEO奥特曼,OpenAI是否会考虑公开其AI模型中的部分技术,并发布更多展示其系统工作原理的研究。奥特曼回答称,OpenAI的员工正在讨论这种可能性。
“是的,我们正在讨论(公开AI模型权重)。”奥特曼说,“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开源方面一直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我们需要想出一个不同的开源策略。”他随后补充说,OpenAI内部并非所有人都持这一观点,而且这也不是该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
可见,科技创新的路线并非只由科学家一人把控。如今,科学理论的大厦已经足够宏伟,“小科学”(个人+实验室)的果实基本被前人摘取完毕,而“大科学”(借助大设施,如对撞机等)绝非一身所能承担
尤其在基础科研领域,早已不是16、17世纪那种在贵族、有闲阶级资助下凭兴趣“捣鼓”的阶段,甚至超级大国都“肉痛”到难以负担。冷战时,美国曾想建一个超导超级对撞机,效能约等于欧洲现存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三倍,结果硬是在烧了几十亿美金后半途而废。
再加上现代科研已复杂到不再有“通才”,过去牛顿一身便能担起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多个头衔,还有余力去搞政治。但现代科学“水太深”、学无止境,各个专业方向划分得极细,之间的壁垒“高耸入云”。即便同属物理门类,彼此看不懂对方的论文也很正常。而科研项目往往又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
拿航天来讲,需要地质学家确定适宜的着陆地点、火箭学家监督发射台与动力推进装置、材料学家设计隔热保温的航天服、计算工程师模拟安全系数与规划飞行路线……至于大型射电望远镜、量子计算机等大项目的班底也是同等豪华。
因而,如何把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有效组织起来,便成为现代科研的一大核心问题
起初,国家给了答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科创的“金主”由索尔维、诺贝尔这样的民间“土豪”切换至国家界面,而科学家仍扮演着协调、领导的角色。美国曼哈顿计划、德国V型火箭、英国雷达工程,无不是科创工程化之先驱。再到冷战时,国家组织的大型科学工程几乎成为主流范式。
中国人民熟知的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于敏等基本都有参与或领导大科学工程的履历。再如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刚从监狱里放出来,就被派往主持苏联的太空计划,最后成功把加加林送上太空,这当然是举国之力优越性的最佳例证,但科学家未必能当好项目的“锚”,当长期战略存在偏差,他们除了及时证伪、纠错,也有可能将错就错,导致工程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空耗国帑民财
在某一阶段,美国NASA就曾骗过经费,他们的科学家甚至会主动迎合政治正确,拿宝贵的卫星计算资源去算碳足迹、强行“上马”低污染发动机项目,然后在维护国际空间站、太阳系内行星探索项目上“哭穷”。
当然,最恶劣的还得是苏联伪科学家李森科,他明知道“获得性遗传”经不起推敲,却对反对者进行政治迫害,狠狠祸害了苏联一把,导致其在生物学与农业项目上比西方国家多走了二三十年弯路。
正所谓:“战报可能会骗人,战线不会。”科学家认知也有局限,而市场更有可能给创新发明划出相对客观、中性的“战线”
在运转良好的情况下,市场能高频、持续地验证科创是否真实有效。当年硅谷“独角兽”Theranos宣称研发出最先进的血检技术,仅需几滴指尖血就能做癌症、糖尿病在内240项健康检测(实际只有12项,还不准),顺利通过了投资人的审核,结果在量大面广的消费市场检验下,没几年就原形毕露,举报、刑事诉讼如雪片般飞来,最后公司倒闭、法人坐牢。
除了当“照妖镜”,市场还能以最低成本原则寻求科技突破,当中少不了企业家对第一性原理的把握
企业家不需要懂技术,他要懂的是技术应用场景与市场的逻辑,并尽可能地廉价!万维钢在《第一性原理》中总结了马斯克SpaceX的成本控制手段:自研、规模化生产与采购、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其核心就是将采购费用压低到物理极限。
NASA算过一笔账,SpaceX火箭发射成本只有航天飞机的10%都不到,而载货能力却能达到航天飞机的三分之一,效益远比NASA领导的科研工程强。
至于金融资本家,则是迅速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帮助应用全面铺开的关键。传统金融视野里,资本家乐见的是金融科技——把先进技术糅合到“买空卖空”中,要么如量化交易,以加速“金融空转”套取更大红利、“割韭菜”,要么就是纯粹的概念炒作。
而未来金融的逻辑则是“用今天加速明天的到来”,科技金融在操作中更像诺贝尔基金会,以赋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与技术改进为第一要务。
由此可见,当代科创工作离不开“三结合”:由科学家引爆可能的技术奇点——企业家跟进试错,围绕技术的第一性做应用衍生——最后资本家锦上添花、令技术转化逼近极限,迅速造福人类
不过,在此基础上,仍可“打破砂锅问到底”:之于科创,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究竟谁主沉浮?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