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最经典的例子,1949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十二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正式成立“北约”组织。苏联申请加入北约被拒,于是在1954年带着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等几个“小兄弟”拉起了“华约”组织,与北约分庭抗礼。如今,国际政治上又浮现出“两个替代”(替代中国、替代美国)的趋势:一方面,对于印度、越南、拉美国家等国而言,迅速崛起的中国既是学习的样板,又是暗中较劲的目标。印度不仅拥有人口红利:印度人口已超过中国,年轻劳动力充足,且拥有广阔的恒河平原,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且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莫迪政府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主动降低关税以吸引外资,并寻求与美国在科技和能源领域的合作。越南的劳动力与人口结构也存在一定优势:越南拥有约1亿人口,且青壮年比例高,老龄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并且在文化上具有和中国的相似性:历史上与中国联系紧密,文化习俗相近,便于承接中国转移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对于日本以及欧盟国家而言,“老态龙钟”的美国一派显露出“帝国斜阳”光景,引得各方豪杰摩拳擦掌意欲“取而代之”。以法德等欧盟国家为例,在经济层面,欧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力量,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化工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农业等方面实力突出,欧盟整体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服务业。在外交层面,欧盟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法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试图摆脱美国的过度影响,追求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以提升欧盟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可以说,纷繁变化的国际局势似乎为各国打开了挑战中美的时间窗口。然而,福卡智库认为,在历史演变的大势之中,国家必然互有兴替,却并不遵从数学中“替换同类项”那样的简单规律。那么,想要替代中美两国的其他国家,到底需要满足哪些主客观条件?详细内容可参见福卡年度智享会员(智慧版)中的《谁能替代中国?谁能替代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