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国人看中医、吃中药早已不再稀奇。传统草药、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方式,以其独特的效果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社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在全球视野下,中医药行业似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往,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时代切换,让中西医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如今,从后工业到科技经济时代,让中西医再一次“改命”:
一方面,西医面临被格式化的风险。且不提过度市场化下产生的诸多弊病,科技经济时代的跨界融合与整体视角,从根本上对西医高度分工的治疗体系釜底抽薪。
以工业化分工方式割裂地看待身体每个脏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虽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专科化的精准研究,却忽视了人体内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一旦治疗方向出现偏差,强调深度和专业化却忽视广度和联系性的危险也将被凸显与放大。
另一方面,中医在科技赋能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借助新兴技术,现代科技得以与中医药产业各环节深度融合,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例如,曾经中医依靠“神农尝百草”的方式探索药物,如今“神农大脑”技术可以快速尝遍百草,并利用高效的提取技术,将药材里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以便进行更精准的成分分析,大大提高了中药研发的效率。
新的时代背景下,条件变了、观念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东风压倒西风,中西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取长补短的空间。
中西医在求同的基础上互补互学,才能找到最佳的路径和方向。例如,中国科研人员受古老中医偏方启发,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用砒霜(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其从绝症变为可临床治愈病症。
还应用系统生物学手段从分子水平解读中药,明确复方药物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
何况,客观而论,前所未有的大健康需求正催生中西医加速融合。随着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中国亚健康人群数量激增且呈低龄化趋势,日常养生之于当代人,确实是“刚需”。
无论是慢性病的调理,还是改善亚健康状态,中西医融合都能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比如在疾病防治中,西药控制症状的同时,辅以中药调理体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长期效果。
在养生保健领域,中医的食疗、太极等方法,与西医的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毛泽东主席这句话在今日看来,颇具前瞻性。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屠呦呦因“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奖,而这一新疗法——青蒿素的创制,正是源自中医药。屠呦呦由衷感慨:“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诚然,其灵感源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现代科技方法从青蒿中提取而得,实与中医药密不可分。
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白血病,皆是中西医互补的典范。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