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
其中强化耕地保护,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等内容,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农业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大国博弈到了拼内力的时候,内力不仅仅是科技和工业,更要看基层和“神经末梢”。因此,发展新农村、发展农业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一直以来,除经济、金融、军事外,强劲的农业也是西方国家长期雄踞全球、钳制他国的关键底牌之一。因此,对标农业强国实现农村农业崛起在全球盛行:
美国:“一产+二产”、规模化经营+科技创新
美国根据不同区域气候、土壤、地势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自身生长规律,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了10个主要的农业区。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在美国考察时发现,美国的集约化农田,最大的直径有1.6公里,面积达3000多亩,体现了农业最高效的育种、栽培和管理模式。
同时,美国农业信息化程度很高,几乎所有的农场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而且拖拉机、播种机等都靠自动化控制,还有许多农场用直升机进行田间管理。
日本:“一、二、三产”融合,精细化、标准化、精加工农业+体验式乡村
一方面是管理精细化。日本通过一系列法律来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并平均土地使用,绝不浪费和闲置。日本农户没有“小而全”,只有“大而专”,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则是技术精细化。日本北海道特产的“田助西瓜”,一个西瓜能拍出3.1万元的天价。只因这种西瓜种植过程非常严格,先播种发芽,再送往温室栽培,白天和夜晚的室温都必须严格管控,100天后收成,西瓜甜度不足11度就会被销毁。
此外,日本还把农业、工业、服务业打通。
日本冈山县的西粟仓村,其森林覆盖率达95%,其中85%为人工林,以间伐替代大片采伐,减小林木密度、促进树木生长,注重可持续发展。
该村还制定了将能源自给率提升到100%的目标,村内的3个公共温泉全部改用柴薪锅炉,以碎木材加热温泉水,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随着温泉、手工作坊等旅游项目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自2015年起,西粟仓村创办“本地风险投资企业”项目,已孵化45家企业,创造220个新工作岗位,事业规模约合1.2亿元人民币。西粟仓村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乡村发展范本。
全球农业强国的发展经验道出:农业要发展,少不了资本、技术,以及生态体系化运作等要素。这也是新农村发展的标配版。
资本化运作从自产自投到引入商业资本。
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供应链长、风险高,大资本的进入恰恰能降低农业风险,并助推农业专业化发展。
以德国为例。德国已形成以合作银行为主要形式的极具特色的德国信用合作体系。该体系呈金字塔式,自上而下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第二层是地区性合作银行,第三层是基层合作银行。这三级合作银行都是独立法人,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又交叉持股,形成了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
其中,德国基层合作银行由农民、个体私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中小型企业入股组成。所有者既是股东也是服务对象,所有决策的制定都按“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基层合作银行的数量较大,且遍布于全国各地,直接从事信用合作服务。
技术赋能使农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
法国农业将GPS和GIS系统应用于联合收割机,不仅实现了产量图的自动生成,更使植保机械电子化及施肥机械的变量作业变为可能。
以色列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套滴灌节水系统。该系统通过控制计算机,由传感器传回土壤的数据,决定何时浇水以及浇水量,并通过远程进行检测与判断,节约了水资源和人力投入。
在国内,在全球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Meteor Systems 在技术研发中将太阳能板与浆果大棚结合,利用太阳能给作物提供能源,减少成本损耗的同时,实现了零碳甚至负碳的目标。
结构上跨行业一体化发展。
荷兰通过“农业合作社”、“拍卖市场”实现了农业从生产到销售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与此同时,荷兰还利用绿港农业,将农业相关的生产、交易、物流、研究等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在一起,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集群,实现小城镇协同发展。
Dune and Bulb是荷兰6大绿港之一,其专业分工是球茎植物(郁金香为主),世界60%的球茎贸易都在这里进行。该绿港内涵盖球茎花的全产业链,育种、种植、科研、交易、物流、出口等环节均在这里完成,这些环节分布在绿港内的6个分工不同的城镇中。
就中国而言,中国村、镇甚多,且地域辽阔,国土跨越了从热带到寒温带、从雨林到绿洲的“完整农耕带”,从三角洲到世界屋脊、从大平原到喀斯特的“完整地形带”。
这是中国区别于越南、印度、日本、埃及等“局部农耕带、地形带”国家的原因,也是中国不同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那样实现“规模化大农场”模式的关键所在。
那么,中国农业该如何升维,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版”?详细内容可参见《中国第六产业“个性版”:基于匹配性,形成差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