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上演矿产惊天大骗局?美国“稀土”梦再次破碎!底牌握在中国手中?|研究报告》一文中提到,越来越稀缺的战略资源不断影响着世界政经格局,而国家间对资源的竞争与战略筹划早就开始。
一是储备囤积。如资源匮乏国日本,不仅建立国家层面的战略储备体系,还建立以各大财团为核心的民间储备体系。据日本“稀有金属”数据库统计,日本已成功完成了50年的稀土储备。
二是投资开发。欧美等国鼓励本国企业到海外开发投资,不仅可以获取廉价的资源,扩大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还可以同时保护本国的资源,转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丰田集团取得了阿根廷锂生产约25%的采购权,并与澳大利亚的锂矿资源开发公司合作。
三是限制开采。美国稀土储量高达13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而且早在1982年就出台《美国国家矿资和矿物》法案,关停本国稀土矿,转向大量进口。同样限制的还有丹麦自治领格陵兰岛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开采铀矿,停止开发格陵兰南端的稀土矿藏。
四是推进供应链本土化、多元化。例如,澳大利亚政府2022年就已投入2.4亿澳元补助从业者,以推动澳洲稀土产业。
对此,中国也在进行相应调整。
一、行业整合。2003年至今,历经三次整合,形成以中国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广东稀土集团、中国稀有稀土、中国南方稀土和五矿稀土集团六大产业集团主导的市场格局;2021年底,中国稀土集团成立,以增强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如今,稀土资源进一步向大型稀土集团集中。2025年2月19日,工信部公开征求《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意见,明确稀土集团为境内稀土冶炼分离活动主体,作为头部央国企的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将显著受益。
二、生产总量控制。自2006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指标和超指标生产,以防止过度开采、盲目竞争。
三、国家收储。2011年底,国家稀土收储计划正式实施,企业先从市场收购稀土,之后国家再向企业收购,形成国家稀土战略储备。
四、出口管制。2020年12月实施《出口管制法》,填补中国战略性商品出口有关法律的空白。2024年12月中国开始对美出口稀土等资源进行出口管制。
在当前国际政经格局大调整背景下,一边是以稀土反制西方“卡脖子”的声音,不能改变中国处于价格接受者位置的尴尬现实;另一边是西方国家试图采取资源“脱钩”中国,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表示,欧盟不能像对俄罗斯化石能源那样依赖中国稀土;美国众多议员克多次呼吁,在如此重要的资源(稀土)上过度依赖于中国,这对于美国来说相当不利,必须立刻重夺对稀土的控制权。
因此,关于稀土控制权之争必将愈演愈烈。
由上观之,稀土控制权或将由资源禀赋、技术突破、产业发展和金融资本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合力推动。
其一,资源禀赋是控制权的基础,也正是中国稀土产业的最长边。就自然资源而言,其分布具有区域性,堪称是地球演化中的“鬼斧神工”,也是国家疆域变迁的结果,而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稀缺性。就此而言,供给决定了中国稀土的基本盘。
其二,技术突破是控制权的主导,也是中国稀土产业最需要延伸的一条边。截至目前,中国所拥有的稀土技术专利数量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拥有的稀土提炼技术能够从稀土矿石中提炼出轻、中、重稀土元素。然而,从“挖土卖土”到“点土成金”,从产业链低端攀升到价值链高端,仍大有可为。
其三,产业发展是控制权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稀土产业最可能突破的一条边。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稀土产业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和拉动点。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电池需求将增长30%左右,到2030年,预计40%的锂离子电池需求将来自中国。
其四,资本金融是争夺控制权的外部手段,也是目前中国资源行业最弱的一条边。未来,从人民币国际化入手,推进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并逐渐向人民币计价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