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当今时代,未来产业正以其前沿科技的引领力和颠覆性创新的爆发力,成为全球竞争的新焦点。它不仅关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长期繁荣的关键所在。然而,布局未来产业之路并非坦途,诸多挑战横亘在前。
1. “不了解”:产业定位同质化,资源内耗严重
由于政策导向和资源禀赋的趋同,许多地区在布局未来产业时往往扎堆选择相似的产业方向。例如,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有9个省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主导产业,长三角城市群的16个核心城市中,11个城市将汽车制造列为主导产业。
这种同质化定位不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和招商模式的趋同,还加剧了资源内耗和无序竞争。
未来产业的“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普遍较弱,依赖产业转移协作,进一步加剧了发展路径的同质化。
2. “看不清”:发展不确定性高,企业孤立无援
未来产业尚未完全成型,其边界模糊,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形成较大冲击。同时,前沿技术的突破性和颠覆性创新对各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未来发展前景、产业模式、技术路径和盈亏效益尚不明确,许多企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不敢贸然入局,导致未来产业常常处于萌动期和孕育期,难以形成规模。
3.“熬时间”:孵化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
未来产业从萌芽到形成规模,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以横店影视城为例,其成功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积累过程。然而,我国110多座立项并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中,80%处于亏损状态,大多数未能熬过长期亏损的孵化期。
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但许多地区在布局时缺乏长期规划,急于求成,导致产业难以持续发展。
4、传统招商与培育模式的局限性
其一,“大呼隆”式招商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专业性。
过去,各地通常采取聚拢企业开招商会、由领导宣讲优惠政策的粗放型招商模式。
然而,未来产业以技术革新为核心驱动力,产品迭代速度极快,要求招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性,能够摸清行业、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真实情况,以规避项目失败的风险。传统的“大呼隆”式招商模式已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高度专业性需求。
其二, “短、平、快”模式忽视长期培育与后端服务。
未来产业普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早期,仍在探索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同时,企业主管人员往往由技术带头人充任,企业管理能力相对不足。
由此,就要求地方能够提供长期培育和后端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但“短、平、快”的招商模式只重招商,疏于服务,对外来产业的企业服务需求置之不理,这也造成了企业往往长不大、留不住。
未来产业是新一轮发展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方向、因地制宜,实现未来产业的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已成为各地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未来产业的布局要求、面临的难点和堵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福卡智库特推出的《布局未来产业的前提、难点及策略》报告,正是为此提供了决策参考。 【报告核心内容】 未来型产业引领变革:未来产业以其前沿科技和颠覆性创新,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它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和经济模式的深刻变革。只有深刻理解未来产业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在变革中找准定位,抢占先机。 迎接未来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还是又一轮产业同构:地方如何抓住未来产业机会?如何创造未来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 凭什么撑起未来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软硬件条件有哪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的? 与此同时,福卡智库“快咨询”项目以“快响应、快决策”为核心宗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经济、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决策信息。我们的专家团队将根据您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咨询方案,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