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始于2018年11月。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同时通过大规模采购来提高药品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
过去,药价中约30%—40%是销售推广费用,而高价格获得的收入并没有用于创新、质量提升或企业利润。集采政策去除了这些流通环节的水分,旨在促进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药物集采的效果确实很显著。“2分钱一支注射液、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3分钱一片的叶酸”,这些听起来确实很香。
在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开标后,药品价格降幅更是让人乍舌。据米内网以药品名+企业名+规格的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个产品的降幅超过了90%,这一结果无疑对药品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集采药品价格的走低,一系列争议也随之而来。
首当其冲的是低价药的药效问题。
社会上出现了对低价中标药品是否有效的广泛讨论,一些临床医生和患者反映,部分集采药品的药效不稳定,甚至存在加大药量也不起效的情况。
其次,新一轮的集采中,国产仿制药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差异有多大?
尽管仿制药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但其与原研药在药效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容忽视。比如,仿制药企业在仿制过程中,跳过了原研药研发过程中的大量实验和优化,对于一些关键的制剂技术和工艺细节,难以完全掌握和复制。这会导致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再次,集采政策对药企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为了降低成本,不排除一些小型企业可能采取替换原材料等节约措施,从而影响药品质量。
最后,在患者层面,矛盾性也不容忽视。
尽管集采政策的初衷是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但一些患者仍然希望能够购买到原研药。然而,随着大量仿制药涌入医院药房,原研药因高价难以竞争,逐渐从公立医院撤柜。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更多精彩内容可参见福卡年度智享会员(智慧版)中的《药物集采“横竖不是”?》。
本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药品集采三大争议
集采环节“灵魂砍价”似乎走上另一个极端
未来集采制度模式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