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贸形势分外复杂:特朗普的外贸大棒叠加动荡的国际形势、欧盟的步步紧逼,以及科技迅猛发展等种种因素,变局时代,中国外贸正迎来政治、经济、科技的三大交汇。
在此紧张的情况下,2025年开年两个月外贸形势如何?
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了最新数据。剔除不可比因素影响,2025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总值达6.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显示出我国外贸开局总体平稳。
那么,接下来,今年外贸形势会依旧平稳吗?
要想看透外贸局势,我们需要从更长远的视角来分析。
中国外贸从顺风顺水到小心翼翼努力突围,始于2018年中美贸易战,此后,中国外贸出现结构性变迁:
一、从国别来看,东盟出口份额超过美欧,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伙伴。
多年来,中国出口额的七成都流向发达市场,美欧是中国前两大贸易伙伴。而从2018贸易战开始,东盟逐渐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前两个月,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总值1.03万亿元,增长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8%。
二、从商品结构看,中国出口产品整体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机电产品出口表现亮眼,出口额达2.33万亿元,增长5.4%,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6081.3亿元,下降8.2%,占比15.7%。
三、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69万亿元,增长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6.4%,比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91万亿元,微降0.3%,占外贸总值的29.2%;国有企业进出口9250.4亿元,下降13.4%,占外贸总值的14.2%。
中国贸易格局变化的基本逻辑有二:
一、伴随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正从经济附加值低的生产制造,向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服务端攀升。
哈佛大学的增长实验室根据出口商品的多样化和复杂程度,对133个国家进行经济复杂性排名,中国的名次从1995年的46位,已经上升到2021年的18位。该实验室预测,到2031年,中国的排名将上升至第4位。
经济复杂性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具备了更强大的综合科技实力,更深的产业护城河和更强的商品竞争力。例如,淡水泉投资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子类、机械类、金属类和纺织类的出口份额都稳居全球第一,形成了数倍于追赶者的优势,另有珠宝首饰类等3大品类排名第二或者第三,与排名靠前的国家差距不大。
二、不确定时代,全球产业链从生产要素成本驱动转向安全、韧性、成本并举。
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制造业回流等多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从以生产链条高度集中、地区跨度较大为导向转为以供应安全、产业稳健和地缘政治为目标,并呈现出区域化、本土化、集聚化等碎片化格局。
尤其是,美国旨在把中国阻隔在全球贸易系统之外。不仅对华脱钩、技术封锁,还推行近岸、友岸外包政策,优先选择将印度、东南亚等地作为美国的外包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美之间的直接联系被间接联系所取代。在美国进口占比中上升最多的国家,如墨西哥和越南,在中国出口占比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追根溯源,中国外贸运行的底层逻辑变了:从此前的经济逻辑主导,转变为当下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夹击。
一方面,顺延经济逻辑演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大幅上升,中国低成本优势渐行渐远。
另一方面,政治逻辑线试图压倒、挤出经济逻辑线。概因在西方看来,中国的产业升级直接冲击到欧美日韩的全球产业竞争力,挤压其生存空间,因而通过把“新三样”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等方式来锁死中国。于是,一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边是大国博弈下全球贸易链的重构,给中国外贸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全球贸易分工的传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被颠覆。伴随以AI、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低碳将替代商品贸易和金融活动,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典型如AI颠覆了基于人力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那些数字经济发展繁荣,或低碳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占据先发优势。
就此意义而言,各国在经贸版图中的相对位置因变局而破局——发达国家处于三链中高端、后发国家被锁死在中低端的结构已然松动。这也是中国外贸新旧动能转换、由要素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突破封锁弯道超车的时代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