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出国留学”四个字承载着无数中国家庭的梦想与荣光,海归身份更是就业市场上的金字招牌。
然而时移世易,当国内科技企业如DeepSeek震惊世界却无一海归员工,当“海归变海待”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那个对西方教育顶礼膜拜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
留学光环的褪色与经济账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一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完成英美本科教育,花费往往在200-300万元,相当于一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
然而,猎聘网数据显示,60%海归月薪不足1万元,超30%需啃老3年以上。
还有一些招聘单位的HR坦言:“我们不再单纯看重留学背景,反而更关注候选人对本土商业环境的洞察力。”
当留学从“增值项”变为“可选项”,百万投资换来的可能只是一段人生经历而非职业保障,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失衡正在重塑中国家庭的教育决策逻辑。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全球教育格局。
从“双一流”建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密集投入,中国高校在工程、计算机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最高年薪可达201万,他们清一色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
对此,王德培老师认为,经过40多年超速度发展,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在国内同样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和理念。然而,他也强调,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多元化的背景,那么出国留学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