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4月赛迪顾问发布的“千亿县”榜单。与2023年相比,2024年中国的“千亿县”榜单增加了山东滕州、安徽长丰、江苏新沂三个新成员,总数达62个。这些千亿县GDP总量达1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7.8%,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共有2844个县级行政区划,GDP超过千亿元的县有62个,仍然属于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普通县域来说,县域经济发展正当其时却又时不我待。有的矛盾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放与收,“要想富先修路”,但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又注定其被虹吸;有的徘徊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悖论中,即在与本地要素优势结合中创造出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之余,又带来数字泡沫等对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的“破坏性”的一面;还有的面临区域一体化的分工与合作悖论。在此形势下,县域经济迭代升级,需要实现六大再造: 一、组织再造。单靠政府投钱的老套路不行了。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行政资源利用率,政府系统的组织功能及架构也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金融(货币)再造。“集体土地入市”不仅保障了县域经营性工业用地的供给,还以多种途径保障了旅游用地、租赁/园区开发等。“集体土地入市”恰恰是从行政到市场化的制度切换,让农村土地价格从无到有,赋予价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货币再造的过程。而且,县域政府除了能通过“有形之手”“动土地的脑筋”来实现金融再造外,伴随县域市场自由竞争的嵌入和强化,未来还将结合市场“无形之手”,从金融供给侧入手,引进证券、保险、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与类金融业态,在培育大批量乡镇企业和基层企业的基础上,实现县域金融结构和金融生态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再造。 三、产业再造。在去产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挤压下,县域传统“低、小、散、乱”的产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县域经济要发展,终将着眼于发展比较优势,让资源禀赋好的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将突出的特色产业做专业化、高端化、领先化。 四、人才再造。县域向来处于人才劣势,提及引进人才言必称“筑巢引凤”。可问题是,传统属地化外来人才引入代价极大,给钱、给住房、给优惠政策还不一定有人来。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度,再加上科技通勤、信息交流的便利化,让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成为可能。依此逻辑,未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多的立足本地,强化人才资源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变属地化人才为流动式人才。 五、招商引资模式再造。受政策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县域传统的招商引资多是以政策“比拼”拉项目。但如若没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一引了之”招来的商也“独木难活”,这意味着机会主义的招商引资难以为继,产业链与产业生态式招商引资将成为主流。 六、县域经济园区化再造。对于县域而言,既掌握着资源丰富的农业,又有“集体土地入市”带来的工业发展便利,先天性的资源禀赋也意味着未来县域经济完全可以跳出过往“就园区建园区”的局限,将分散的村落与乡镇连接起来,最大化整合资源,另辟蹊径构建规模化、组织化的新型“农业园区”、“工业园区”,进而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规模化、专业化。 面对这六大再造,县域经济该如何规划、布局?福卡智库快咨询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逻辑变了——版本与宿命的迭变》将为您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告通过深入分析县域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变化,剖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为县域经济破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通过对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成功案例的系统梳理,本报告研判了县域经济升级迭代的方向,为县域经济在大变局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