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喝奶茶”“188元大券包,五顿我全包”……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外卖大战”再度掀起,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再次分别发放外卖大额优惠券。
这已经是“外卖大战”连续第二周打响。根据此前各平台披露的数据,在上一轮“外卖大战”中,7月5日,美团的服务器一度陷入短暂限流。当晚,美团即时零售单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占据超过1亿单,刷新平台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淘宝闪购在同一天交出8000万单的成绩单,相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7月8日,京东宣布启动“双百计划”,投入超过百亿元补贴,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突破百万。巨头们的密集出手,让本已硝烟弥漫的即时零售市场,再次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焦点。而本周末的“战火硝烟”似乎更加浓烈。7月13日凌晨,美团发布了本次“战绩”,截至7月12日23时36分,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已超过1.5亿。“外卖大战”远未结束。从市场格局看,当前美团依然在外卖领域占据优势,但京东增长势头良好,淘宝闪购则是通过即时零售来作为本地配送生态的补充。而从消费者来看,消费者通过即时零售买商品的习惯正在养成,从过去电商购物,转变为如今即时配送下的本地购物。市场一向瞬息万变,巨头之间的商业竞争算不上有多么出人意料,真正预示着市场深刻变化的,是平台经济似乎正从蜂拥出海的势头再度回归内卷。当下,全球贸易壁垒正在撕裂自由市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出海战略遭遇地缘政治与本土化运营的双重挑战:2024年跨境电商卖家普遍面临成本上涨、价格战等压力,导致净利润增长遭遇瓶颈。根据AMZ123网站的调查,2024年超六成卖家表示净利润较2023年有所下滑,其中32%的卖家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了50%。而在2025年关税大战加码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调整关税政策并实施更加严格的进出口管制。例如,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计划瞄准中国在线零售商Temu、Shein和Ali Express的廉价进口产品调整关税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平台经济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回国内,更要配合“出口转内销”的趋势调整,承担新的责任。一方面,平台需要承担统筹国内大循环的市场责任。全球贸易壁垒高筑背景下,外贸企业突然失去传统出口市场,库存积压和产能闲置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各大平台掌握了商品流动的渠道,在这种关键时刻,商务部要求电商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流量倾斜、数据赋能与供应链改造支持,承担起激活国内大循环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就业蓄水池,平台也要承担维稳责任。2025年新京智库发布的《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灵活就业人员总量约2亿人,尤其是以数字经济为依托的新型灵活就业形态发展迅猛,从业人数已达8400万。诸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岗位,背后都需要各大网络平台的生态支持。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来自制造业转型工人与返乡青年可以暂时在各大平台中寻找就业机会。由此来看,未来平台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你死我活”的格局洗牌,而是“出口转内销”背景的功能迭代和模式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