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一改往日“中国占美国便宜”的话术,突然称,中国政府在贸易领域一直对美进行一种公平的政策。要知道前两个月,他还抱怨"跟中国谈判太难"。
不仅如此,这次特朗普不仅仅只有嘴炮,7月2日,美国在出口管制政策上出现调整,取消了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和化学品乙烷两大领域的出口限制。
美国突然大幅度转弯,是否意味着特朗普突然发现和中国合作才是最优选择?
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看透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美竞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回顾过往,凭借飞梭与蒸汽动力的结合,英国一跃成为全球工业中心。在独立战争后,美国对英国技术进行系统性的引进和模仿,包括产业靠补贴,贸易靠保护,技术靠模仿,人才靠引进等。对此,英国毫不懈怠,既禁止关键技术和人才出境,又从法律到政策,试图全面封锁美国的产业升级之路。
随后,美国通过搭建科技情报网络以及优惠的移民政策等,成功实现了后来者居上,成为英国人眼中的“入侵者”。1901年,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去世的那一年,一个叫麦肯齐的英国记者写了本轰动一时的书《美国入侵者:其计划、策略和进展》,书中写道,“美国工业入侵导致,他们几乎控制了过去15年内新生的所有行业……伦敦生活的主要新特点,电话、留声机、汽车、打字机、楼房里的电梯,上述每个领域美国制造商都是一流的,在好几个领域还处于垄断地位。”当时美国的垄断巨头,个个富可敌国,洛克菲勒控制着全球90%的炼油产能,卡内基一家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摩根的财力足以比肩整个国家银行。
而今,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大变局之际,类似的剧情再一次上演。
一方面,中国正迈向后工业化阶段,开始打破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以前,美国公司将生产搬到中国,或者外包到中国加工生产,然后再返销到美国,由此形成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现象。如今,伴随中国产业升级,以华为、大疆、比亚迪、商飞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创新中逐步赶超美国;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的绿色产业开始替代欧美传统支柱性产业。因而,从2024年初开始,西方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一个话题——“中国冲击2.0”。华尔街日报预警称,“与以往的中国冲击不同,中国现已攀升到价值链的更高端。第二波冲击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从疯狂模仿到集成创新,中国科技正以惊人速度追平甚至赶超美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不仅“吃干榨净”了以往工业革命的成果,在钢铁、化工等制造业部门,中国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和几乎最强,还“紧跟死咬”AI、量子计算、太空通信等颠覆性创新。即便是最短板的集成电路,中国也在疯狂补课。
由此,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整体性逆袭。2024年6月12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称,从高引用论文占比和《自然指数》两个参数看,中国已经成为了科学的超级大国,美国、欧洲、日本的主导即将结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创新产出方面,中国在国内市场规模、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百分比、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占比等6个指标上位居全球首位。
也正因如此,当美国率先开启新一轮产业大变革时,中国几乎是全球唯一能够与之竞争的国家。放眼未来,伴随科技文明的赋能,中国一旦再让产业升级下去,必将与美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构成同质化,取代美国航空发动机、半导体等诸多高端产业。这也是美国举国家之力遏制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所在。
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之间竞争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也不会真的大打出手。至于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态度,也只是陷于各种压力做出的即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