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千亿育儿补贴来了!比发钱更重要的是,家庭关系已经来到“进二退一”时期?|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30    浏览次数:
0

官方用真金白银来补贴生育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无论生育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
无独有偶,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列为国家重要惠民政策,这意味着“12年免费教育”即将到来。
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都是为了投资于人、刺激生育,从而获得人口缓冲期。然而,不过短短几代人,中国为什么这么快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
归根结底,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正在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变得“原子化”。
在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瓦解物理空间和精神联结,使个体获得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个人主义崛起使“自我实现”超越家庭责任,甚至社交媒体和AI伴侣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婚姻的必要性。
这种技术赋权下的高度自主性,让个体不再依赖家庭作为抵御风险或情感满足的基本单元,转而形成以独立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原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独居家庭占比突破20%。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30岁以上未婚人群比例超过30%,而这一数字在10年前仅为8%。
种种因素作用下,如今的家庭关系来到了“进二退一”的特殊时期:一边在消解,一边又在重塑。底层逻辑是三重社会变革:
一方面,性别平权后,社会基本单元从家庭转向个人,婚姻和生育将是个人基于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
当女性摆脱了“家庭照料者”的单一角色,男性摆脱了“经济支柱”的强制性定位,双方均获得了重新定义人生轨迹的自主权,社会基本单元从家庭向个体结构性转变。
这就意味着,婚育决策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随之而来的是择偶标准的变化,转而关注个人特质,如经济对等、认知匹配等。
另一方面,数字生命时代,技术突破正在重塑人类繁衍逻辑,生育或将与婚姻制度逐渐脱钩
在数字生命时代,基因编辑技术、人造子宫技术的推广将突破自然生育限制,使人类生育模式发生根本性重构。
这不仅解构了家庭、血缘、婚姻三位一体的社会纽带,更在伦理层面引发连锁震荡:一旦“定制化后代”成为可能,生育权将进一步从家庭剥离为个体选择,传统伦理将让位于“基因优化”,或衍生出代孕母亲、基因捐赠者、社会抚养机构等新型生育抚育关系。
更长远的是,AI社会转型将对人口结构产生需求切换。在未来的“无人社会”,人口将不再是问题,人的重要性体现在消费力,而不是劳动力上
实际上,现在讨论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前提是,人口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即新生儿未来会成为劳动力,进而创造社会价值。
但在未来AI和机器人广泛替代人类劳动后,新的分配关系或将调整为“按需分配”,届时社会需要的是少数精英与AI协同工作。人的角色将从“劳动者”转化为“消费者”,即通过释放消费需求维系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