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无异于“致命打击”。
从早期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到切断关联技术合作,再到全面遏制前沿科技,美国凭借对根技术的控制,每每阻碍中国产业爬升,都必然引起中国产业链集体恐慌。但今时不同往日,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反而被解读为国产替代的确定性信号。以“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的芯片为例,中国在成熟制程市场已经开辟了新的空间。2018年,中国芯片出口额为5591亿元,到2024年首次突破1.1万亿元,在美国持续制裁的背景下,中国芯片出口在6年间实现了翻倍增长。在美国禁令发布当天,国产EDA企业股价全线飙涨,而C919国产发动机CJ—1000A也宣布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可见,断供不仅加速了国产替代的商业化进程,还帮助削弱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反卡位”战略正在刺穿美国的防御软肋。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实行新的许可制度,美国作为稀土进口大国首当其冲。耗时数周的许可证审批导致美国许多企业供应链中断,福特汽车底特律工厂因缺乏钕磁铁而停产,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项目也因稀土短缺推迟。美国国防军工受到的冲击则更为严重,F—35战机的生产线因稀土磁体库存不足而暂停,五角大楼的内部报告警告称,关键武器的生产可能面临长期延误。根据2025年最新版《全球战略性矿产供应链风险指数》,美国对中国稀土依赖度高达78%,在过去3年涨了7%。如今,这场稀土危机看似中方做出让步,其实追溯系统、出口备案、配额机制“三板斧”下去,中国仍然将稀土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显然,芯片未能卡死中国,稀土却已让美国抓狂,美国在技术封杀与资源乞讨间的分裂,折射出中美科技“攻守易位”的新态势。归根结底,中美科技比拼来到下半场的纵深阶段,底层逻辑已然迭代,看似是技术控制,实则已经演变为体系对抗。许多人认为,中国敢于对美进行对等反制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科技的国产化突破。然而,若将视野局限于技术自主,则是对中美博弈本质的误判。实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话语权取决于能够整合制造能力、资源网络与创新生态的系统性力量。美国虽然稳坐世界科技强国的第一把交椅,且具有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但其赖以延续辉煌的创新体系支柱正在被腐蚀。而中国反制美国真正的战略底牌,绝非孤立的技术突破或单一资源优势,恰恰是深植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全域反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