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的高层会议上,关于下半年经济发力的重点讲了很多,但是涉及到房地产的,仅有两句话。“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一时间,“房地产被抛弃了”、“房地产主角变配角”等论调不绝于耳。无怪乎大家揪心,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期。一边是政策工具箱几乎倾囊而出。2025年上半年,全国170个地方累计出台超340条政策,从降首付、降利率、房票安置到政府“下场收购”, 从激活需求到优化供给,一套“止血+输血+造血”的组合拳全面铺开。由此,楼市迎来历史最宽松阶段,居民购房成本、购房门槛、房贷利率、交易税费、首付比例等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另一边,各类数据显示市场依旧萎靡不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超过五成城市的房价已出现不同程度下跌,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累计跌幅甚至超过30%;中指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或降至9亿平方米左右,将与2021年的高峰(17.9亿平方米)降低约50%。看涨派称中国房地产绝对没有到顶,论点是“史诗级救市政策还没出完”“大放水后,2026年房价将是2025年的4—5倍”“中国城镇化率65%,距离发达国家80%还有空间”。看空派则秉持人口塌陷论和政策转向论,以三、四线楼市崩塌为例,称房价即将崩盘,“跌到白菜价”。就连顶级投行摩根士丹利与高盛也在激辩:前者更关注政策调节作用和市场自我修复能力,预测2025年第四季度房地产会出现反弹;后者悲观预测中国房价将在2025年底前继续下跌20%—25%,甚至可能达到30%—50%的跌幅。极端观点看似都对,举例也真实,但属于盲人摸象,本质是不同群体基于片段事实的立场表达,没有意识到房地产的复杂性。如今的问题是,伴随经济动能的切换,房地产“经济火车头”的地位不再。一边是中国经济注定要与地产脱钩,一边是替代房地产的经济新动能尚未成熟,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既不会崩盘,也不会重回过去的狂飙突进状态,而是整体进入下沉式横盘。因而,现在房地产不止于供需失衡那么简单,更在于“别缩太快,等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