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亏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这句话正是当下外卖领域的真实写照。
8月14日,京东集团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刷新近三年收入增速新纪录,二季度营收达到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然而,营收端强劲增长的背后,盈利能力却遭遇一记重锤。二季度,京东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同比暴跌51%。其中,外卖等新业务亏损高达148亿元,这也直接导致了京东整体运营亏损达到9亿元。连摩根大通也在发出警告: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三大巨头面临分化命运!摩根大通在最新研报中称,京东二季度外卖投资损失达130亿元,超出摩根大通预期的100亿元。基于此数据,摩根大通大幅上调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预期至300亿元以上,远超此前预测的170亿元。摩根大通在研报中指出,京东因财务压力或率先在三季度退出价格战,阿里巴巴基于战略考量可能继续投资外卖业务,而美团作为行业龙头将面临最严峻的长期挑战。看似各大平台在“赔本赚吆喝”,实则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虽然在短期内补贴大战会大幅拉低企业利润,但从长期看,只要能“熬死”对手,就等于打赢了未来。于是,一众零售企业把价格战当成了竞争的最优解。要知道,国家层面,“反内卷”近年来已成为政策部署的重点。但市场层面的内卷现象依然屡屡冒头,“反内卷”究竟还缺什么?缺政策?缺理论?还是缺手段?政策上,反内卷已上升到顶层设计层面,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立法程序。理论上,从资源稀缺性的博弈论分析,到“零和博弈”“马太效应”的社会学解读,再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学讨论,相关理论早已汗牛充栋。博弈论的破局思路是将“零和”转化为“正和”——通过扩大资源总量或重新定义“收益维度”,让竞争从“分蛋糕”变成“做蛋糕”。传统管理学、营销学中也有不少理论强调反内卷,如“蓝海战略”主张跳出同质化竞争,通过价值创新开辟无人争抢的新市场,而非在价格或补贴上缠斗;“平台治理理论”则提出通过共同规则、数据共享与差异化分工,让参与者从“你死我活”的“零和”走向协同共生的“正和”,从而遏制内卷式烧钱……但传统反内卷理论在流量为王、过剩经济与经济低迷的三重挤压下,效能不足,并渐渐失灵。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提供了“为什么要反内卷”“反内卷的方向”,但“规矩”才是 “如何反内卷”的操作手册——它需要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否则再完善的理论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