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是谁“杀死”了日本制造业?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次数:
0

曾经的日本品牌如雷贯耳。索尼、东芝横扫北美,丰田、本田一度打得美国本土汽车公司福特和通用丢盔弃甲,半导体产业雄据全球50%的份额,松下、夏普、日立等雄踞一方。

然而,如今的日本在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接连失守,东芝核电业务破产,松下等离子电视战败后沦为特斯拉的电池代工厂,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品牌价值缩水90%,三洋家电业务被拆卖得干干净净,索尼连年亏损,丰田纯电动车市场份额大幅缩水。

不仅如此,神户制钢造假、日产排放作弊、小林化工数据篡改……"日本质量"的神话不复存在。

有人发出疑问,曾经引以为傲的日本"工匠精神"到底输在了哪里?

日本制造业逐渐走偏是其陷入工匠、执念、善巧这个“不可能三角”的必然结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追求极致的执念、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善巧这三者无法兼得。

对于日本而言:工匠与执念是其国民禀赋、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天然属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的底色,是打开全球知名度的重要名片。在日语中,有一个词语为“工匠气质”,即全心全意地钻研并精进技艺,同时拒绝因金钱的诱惑或时间的紧迫而违背自己的初心做出妥协。

二战后,日本政府对工匠精神的保护与支持让其真正融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如拥有5位匠人的小林研业是抛光技术领域的隐形冠军,曾在4年内研磨了250万个iPod背板镜面;又如拥有6位匠人的冈野工业其领先的冲压技术能赢得美国国防部订单,工匠精神是推动日本制造业不断勇攀高峰的重要推动力。

执念是日本国民性情的内在演化。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表示,“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意义表现在所有人都非常在意社会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人们只要推测其他人对于自己的判断或评论,便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害怕失败带来的耻辱,更害怕辜负日本制造的名誉,这便滋生了执念。从“逆向工程”到“科技创新立国”,日本凭借着这份执念,诞生了全球销量领先的汽车品牌丰田、销量口碑双丰收的相机品牌佳能和尼康……随着日本制造业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企业的执念也愈发根深蒂固。

更进一步而言,日本制造业在工匠与执念的影响下愈陷愈深,善巧方便更无法触及。“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当工匠有了执念,便会执着于自己,失去对外界的客观感知,与善巧愈发背离,最终桎梏了自身发展。

日本作为全球产业竞争的优等生,其产业困局不仅仅是外部力量冲击、挤压的结果,更在于内部禀赋。可以说,正是内生的国民禀赋成为国家产业之痛的根源。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