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财税金融

首页    >    福卡洞见    >    财税金融

香港稳定币是中国的阳谋?有哪些风险和机遇?

发布时间:2025-08-25    浏览次数:
0

如今中国在大陆尚未开放加密币交易的情况下,率先在香港布局稳定币,一系列先行先试动作已经展开。

监管协作方面,香港积极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全球核心监管框架的讨论与规则制定,主动寻求国际认可与深度融入全球监管共识。

机制设计方面,香港方案既赋予发行主体选择挂钩一篮子货币的灵活性(而不是单一货币),又设定牌照申请发行方必须持有2500万港元以上资本金、储备资产必须100%是现金或短期国债的高门槛。

之所以选择香港,源于香港“一国两制”的特殊性恰恰与稳定币的复杂性相适配。香港发行稳定币不仅锚定港币,而且依托联系汇率制度又间接锚定美元,形成“双重影子货币”的独特属性,既能规避全面开放的风险,又能争夺数字货币规则制定权。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还天然模糊了传统金融支付与投资、境内与境外的界限。而香港政治、经济、金融地位的极端复杂性,恰恰需要稳定币这种同样具备多重锚定(货币、技术、监管、信任)的金融工具来适配。

因此,这些复杂性特征成为匹配香港枢纽地位复杂性的理想“制度支点”。

只是稳定币市场才刚热起来,香港金管局却又在此时突然踩下监管刹车。

金涌投资7月8日单日暴涨5.3倍,国泰君安(国际)6月25日一天涨近2倍,背后的原因在于,大家都在讲故事,炒预期,市场怎么会不躁动?

从广东到黑龙江,7月以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都在发风险警示,提醒大家警惕“虚拟币”名义下的非法集资、网络诈骗。

7月23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特别点名“概念化炒作”现象,直指部分机构将稳定币包装成高收益理财产品,与当年Terra算法稳定币UST的崩盘如出一辙。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跨境风险传导。香港作为资金自由港,一旦稳定币挤兑风波爆发,可能通过三个渠道冲击传统金融:首先是银行托管账户连锁反应,其次是支付系统流动性枯竭,最后是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这正是金管局构筑防火墙的核心逻辑。

尽管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长期香港稳定币已来到“进二退一”阶段,布局提上日程,机构们也在摩拳擦掌“抢滩”牌照。对比新加坡的“沙盒监管”和日本的“分级牌照”,香港采取了更严格的准入限制。

合规牌照和首批稳定币打开数字金融的大门,拉开了万亿级资本市场的大幕。


  • 其他文章:

福卡会员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