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有新动作了。美国政府近日宣布,将针对钢铁、铝、半导体、重型卡车、药品及原料、关键矿物,以及商用飞机和零部件等多个行业实施新的国家安全关税。
事实上,美国商务部已宣布自2025年8月18日起,新增了407个“衍生”钢铁和铝产品关税清单。这意味着进口商必须就其商品中所含的任何钢铁和铝成分支付50%的关税。
外界不禁怀疑,特朗普是否要开展新一轮的关税大战?
然而,对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国国内并不认可。
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做出裁决,以7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LEEPA)实施的大部分全球关税政策非法。不过,法院允许现行关税政策维持至10月14日。
此次裁决是特朗普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第二次败诉。
对此,特朗普十分生气,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项裁决将把美国“彻底摧毁”,“所有关税措施仍然有效”,他将向保守派占多数的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不仅于国内,在美国外部,针对特朗普的关税行为,25国集体反制。据联合国万国邮政联盟统计,截至8月26日,因美国新规下与运输服务相关的不确定性尤为突出,目前其成员中已有25国宣布暂停向美国寄送包裹。其中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这些都是全球物流主力。这25国遍布欧洲、亚洲、大洋洲,几乎是全球邮政的“半壁江山”,他们的集体行动,直接击中了美国的民生软肋。
这波行动直接针对美国新政。美国从8月29日起暂停对价值800美元及以下的进口包裹给予免税待遇,届时小额包裹需缴纳适用的所有税费。
尽管国内外都在抵制特朗普的全球关税,为什么特朗普还是要一意孤行?
事实上,特朗普一直锚定关税的背后,旨在“一石四鸟”:
一、作为增收,填补联邦预算赤字、缓解财政压力,增强特朗普政府的资本运作能力。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认为关税收入预计为每年3000亿—6000亿美元;而贸易顾问纳瓦罗则更乐观,估计美国每年将通过关税筹得约6000亿—7000亿美元。鉴于2025财年(即2024年10月—2025年9月)的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已扩大至“接近1.31万亿美元的高位”,按纳瓦罗的测算,关税收入预计覆盖掉53%。同时,因关税导致的通胀还有利于公开、合法地赖掉一些美债。
二、调整WTO以来的市场失衡,重塑符合“美国利益优先”的经贸体系。
全球化本身诚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增进社会福利和文明共同进步,但当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各类资源要素自由优化配置,难免让产业、资本流向价值洼地,导致结构性分配不均及财富极化。美国的制造业外迁与经济脱实向虚正是此逻辑的产物。
据美方统计,202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超过9180亿美元,同期中国顺差近1万亿美元。扣除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2950亿美元,另有70%的国家占了美国的便宜。特朗普政府将这一现象视作对美国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威胁,试图以掀桌的方式,乱中取利。
三、挥刀向外,对外转嫁矛盾。
面对美国政治极化、经济脱实向虚等问题,通过制造“外部敌人”转移公众对2025年美元财政赤字和36万亿美元美债的焦虑。尤其是特朗普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利用美国国内部分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尤其是那些因制造业外流而失去工作机会、万斯描绘中的“乡下人”。借关税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兑现竞选承诺,争取“铁锈带”及制造业选民的长期支持,以巩固政治基础。
四、守卫美国自身霸权的应激反应。
美国长期以“美国优先”“美国例外”自居,特朗普政府所认为的全球化,应该是一个永久性的政经等级制度,美国永远位于塔尖,而所有制造业国家永远位于塔底,后者不能向上攀登,乃至不能有任何觊觎之心。
如同一个年迈体衰的帝王无法接受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特朗普作为帝国傲慢的最后代表,面对中国加速走入世界舞台中央、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为匡扶“美国独霸”的正统,便通过发动关税战来重新确立其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主导权。
同时,又可借此作为战略谈判筹码,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在其他议题上让步,重新调整与盟友之间的关系,强化自身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