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7﹣29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访问美国,与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相关官员举行了会谈。
事实上,这一次中方访美,更像是一次推动磋商“重启”的尝试。要知道,近几个月以来,中美可谓是进入了“高强度谈判期”。
先是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两边谈判代表敲定了各自“惩罚性关税暂缓90天执行”的声明。
随即6月,中美又在伦敦高强度“鏖战”6小时,美国希望中国在稀土出口上“放他一马”,为此他们愿意取消部分科技出口限制,但双方谈得甚是艰难,特朗普公开表示:“中国不容易对付”。
7月底,两国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三轮贸易谈判,但美方态度含糊不清,还不断从大豆到出口管制、再到产能过剩等各种议题上向中国施压,直到90天宽限期前最后一刻,8月11日,特朗普才松口“同意再次延长90天”。
长达三个多月的谈判,夹杂着两边私下的密切接触,“好赖话”恐怕讲得都快重复了,接着唠下去,说破嘴皮或许也难有进展。如今,谈判或许不再是解决问题的主渠道,而是彰显实力格局的一个节点。
世贸新时代的面纱一角正在被揭开。福卡智库认为:国际贸易原有的规则正在被打破。
过去几十年,国际贸易更多依赖“要素优化配置”——谁有便宜的劳动力、谁有原料、谁在比较优势上占优,市场和价格就会调拨资源往那里送。
然而,这个规则体系的前提正在被逐渐抽离——各方已经不再信任市场和游戏规则能持续、可预期。
可以说,世贸的底层逻辑正在从“谁有比较优势,谁就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变成“谁掌握关键能力、标准与产能、关键通道,谁就能主导贸易流向”。
未来,中美的贸易博弈将走向何方?详细内容可参见福卡年度智享会员(智慧版)中的《世贸:从要素优化配置到基于实力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