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阵容”备受瞩目。据美国汽车媒体“InsideEVs”网站报道,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深耕已显现切实成效,越来越多的欧洲消费者考虑将中国汽车纳入购车清单。
市场研究公司Escalent此前对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消费者展开的调查也显示,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好感度已超过美国品牌,消费者更愿意考虑购买中国汽车而非美国汽车。中国汽车凭什么能够大举“击退”美国品牌、“打入”欧洲市场?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曾指出,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广受欢迎,靠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科技创新和过硬品质,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同时,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始终向全球汽车企业敞开大门,各国车企充分享受中国大市场的红利。如今,全球各国都在忙着进行产业整合与产业链的重构。追根究底在于:变局时代,全球迎来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力量之变”,以致地缘政治与市场逻辑激烈碰撞。于是,美国抛出“吃亏论”,认为“接触”是问题根源所在,中国受益最多,因而要关上其敞开的大门。由此,在去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重构模式正从“水平”转向“垂直”。不仅强调供应链“安全”大于“效率”,还呈现“本土化”、“近端化/区域化”等特征。而在这新一轮的产业变局中,从国内到国际,中国正进行前所未有的产业大整合与重构:在国内,一方面,产业并购重组渐成主流。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更新披露重大重组事件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远超2023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发力前沿颠覆性产业。不仅聚焦未来制造、芯片、算力、未来空间等六大未来产业,还实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一批批科研攻关项目。在国际上,一方面,从稳外资到引外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不断缩减,如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各地政府出海招商,重点鼓励外商投资高技术行业、先进服务业等。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出海“链”达全球,开启大航海时代。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日,2024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披露的境外收入总额已达9.4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