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下如何“独善其身”,甚至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黄仁勋本来试图做一个这样精明的商人——英伟达接连推出多款对华“减配特供版”芯片,希望在美国政府和中国市场之间,两边都不得罪。
然而,对于英伟达如此做法,越来越多中国买家不愿买单了。据路透社9月16日独家消息,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最新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人工智能芯片RTX6000D需求低迷,其主要大客户——多家中国科技巨头拒绝下单。近期,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英伟达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相关承诺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根据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公开报道,英伟达主要涉嫌以下行为:一方面,捆绑销售。被怀疑强制客户在购买其高端GPU时,必须搭配购买其迈络思的网络互联设备,限制了客户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对华供应问题。近年来,英伟达以“美国出口管制”为由,停止向中国市场供应多款高端GPU产品,转而销售性能降级的所谓“阉割版”芯片(如H20)。监管部门认为这可能违背了其“继续向中国市场公平供应”的承诺。中国开始卡美国的脖子了!英伟达被调查只是一个开始。和美国卡中国脖子相比,中国的“卡”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2024年1月美国禁止ASML向中国交付EUV光刻机时,彼时中芯国际7nm工艺尚未量产,凸显了美国“扼杀潜在竞争者”的战略目的。而中国的行动具有防御性,长江存储被断供128层NAND设备一年多后,中国才对美军工企业实施钕铁硼磁材限运,这种“你打芯片、我卡资源”的博弈模式,本质是以不对称手段破解围剿。美国封锁常借“国家安全”之名行战略遏制之实,对中国采取全领域无差别打击,就像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生物农业公司大北农,实则与军事技术毫无关联。中国则不是“一刀切式”的全盘禁止,而是通过调节出口配额、审批节奏和定价权进行“温水煮青蛙式”的压力传导,既不至于立即致命,又能造成持续失血。美国的对抗代表了传统的技术霸权逻辑,而中国则折射出资源、制造、市场的系统性竞争。换言之,如果说美国的反制是“精准点穴”,那么中国的反制就是“系统性窒息”。例如,美联储加息潮汐冲击全球之际,中国以美债减持+黄金增储组合拳直击美元霸权软肋。同时,中国强化“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中老铁路等基建整合东南亚市场,截至2025年5月底,人民币跨境支付已覆盖187国,对美元主导的国际支付体系发起挑战。归根结底,中美科技比拼来到下半场的纵深阶段,底层逻辑已然迭代,看似是技术控制,实则已经演变为体系对抗。而中国反制美国真正的战略底牌,绝非孤立的技术突破或单一资源优势,恰恰是深植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全域反制能力:一是在工业制造体系上构建韧性抗压的“战略纵深”;二是在大科技装备上化解“卡脖子”的非对称杠杆;三是以动态创新联动体系形成国家和市场创新的共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