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美国的一场人工智能峰会上,美国AI初创公司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宣称,美国在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是其目前仍对中国拥有的“唯一优势”,应当予以“保护”。
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确保自身在AI领域的地位,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早在7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AI峰会上发表讲话,同时发布“AI行动计划”并签署相关行政令。这项“AI行动计划”,也被称为“不惜一切代价”AI战略。对此,他强调:“从今天起,不惜一切代价在AI领域引领世界发展,将是美国的一项政策”。要知道,表面上,硅谷企业历来以“市场资本驱动”“私营高科技公司”等面目示人,充满着个性化光环。CEO人设总是拉满,股权结构更是找不到官方背景——谷歌、苹果、Meta、英伟达、英特尔等巨头全部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千上万家初创公司则处于VC/PE扶持下的私营状态。仅有少量“公营”或“政府关联”机构,且在美国量大面广的应用创新中,它们往往也都被掩盖在乔布斯、马斯克等人的光环之下。但往深了瞧,科技巨头哪能真与国家“绝缘”?在美国,二者“搭台唱戏”很久了!过去是直接“财政喂饭”,养活了美国五大军工企业,如今最典型的要数美国航天领域的“NASA+”模式。该模式最大受益者正是SpaceX,尽管其老板马斯克看上去像科技疯子,但他的成功秘诀却是“听国家话,把活干好”。从推进系统创始人到载人星舰项目副总工程师,几乎各个关键岗位人选都必须有NASA任职背景,这就确保了这家企业很大程度上遵循着国家技术的前沿需要展开创新,又有定向招标框定其试错方向。可以说,美国有大量这样的企业,表面看靠科技、创新单打独斗起家,实则处处离不开国家栽培。然而,反观中国,对科技企业的态度多是鼓励自由发展。福卡智库认为:中美态度迥异的背后,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全球科创的生态系统正在重塑,美国对此战略焦虑感压抑不住。为什么这么说?两国又应该怎样兑现新质生产力?详细内容可参见福卡年度智享会员(智慧版)中的《美国如何兑现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