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企业动态

首页    >    福卡动态    >    企业动态

消费狂欢!进博会、“双11”显露中国消费底牌

发布时间:2019-11-15    浏览次数:
0

导读


中国只有在全球消费与国内消费以及消费的内部结构上寻找均衡,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发表于《东方网》

原文标题《从进博会与“双11”看中国消费底牌》



中国消费好似“火山喷发”。


前有第二届进博会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家企业、7000多位境外采购商、91万进场人次参展,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


后有“双11”全民狂欢接棒,仅天猫一天成交额就达268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5.7%,京东累计下单金额2044亿元,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都刷新了纪录,尽显中国人消费潜力。


有外媒评论,“双11”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花钱意愿的风向标,这场人类史上的最大购物节,“交易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只不过,前者由国家出面举办以进口为主的国际级展览会,释放国家战略意图;后者由企业电商平台主导,掀起“全球买”的居民消费狂热。


一个国家策划、一个市场自发,力证中国消费崛起并溢向全球,无不彰显中国消费的实力与潜力。


01

中国消费宏观、微观两条线


实际上,“买买买”的背后是宏观与微观两条线的演进与交织。


宏观上,以进博会为标志,意味着中国外贸重心从出口转向进口,从生产供应全球变成消费供应全球,中国经济从投资转向消费的引擎切换。


“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一句话不仅道出了中国主动适应世界、接轨国际的自我调整,还表明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更顺应和捍卫了世界贸易和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


也只有向世界敞开大门才能持续释放市场潜力和创新动力,不断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因而,进博会由国家组织推进,兼顾内外调整,亦是以外促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迫切之需。


微观上,“双11”等N个人造节日串成消费狂欢此起彼伏,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促成从生产到营销,从物流到支付的全面革新。


“双11”作为人类商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协作,就是中国商业创新引发的一次线上与线下、交易与物流、需求与供给、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同频共振,是新技术规模化应用的试验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加速器,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风向标、消费组织化的极致表现。


02

消费底牌之一:庞大的消费规模与潜力


中国迎来大消费时代的底牌,首先在于庞大的消费规模与潜力。


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80987亿元,年均增长11.6%。


其中,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0%,按2018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62元人民币计算,约合5.76万亿美元。


同期美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


中美消费规模差距从2017年的3400亿美元缩小到2800亿美元,比上年缩小1.35个百分点,中国消费规模相当于美国的95.36%。


按照当前中国消费增速远高于美国的情况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指日可待。


当中国消费在量上经历爆发式增长之后,又迎来新一轮升级红利。消费升级的本质意味着消费的种类从基础型消费向更高阶层的消费转变。


03

底牌之二:商业模式与组织创新


中国迎来大消费时代的底牌,更在于商业模式与组织创新。


中国这头睡狮已醒来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不管是作为世界工厂的商品供应全球,还是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消费供应全球,都将改变世界。


为应对如此复杂的外部局势,中国向世界进一步改革开放,急需上海突围,拥抱世界、接轨国际,打造全球城市,进博会即是绝佳窗口与组织平台。


对上海而言,进博会恰恰是大政府与大市场的勾兑之所。不止于“6+365”的永不落幕,上海更将做足进博会的组织再造,以求迎接大消费、大转型。


不管是围绕进博会产生国家级、产业级、企业级的分平台,还是以进博会为窗口,打造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消费集散中心,抑或是东浩兰生与汉诺威等国际知名展览巨头组建全球会展平台,都将极大发挥进博会的组织功能。


未来不单在对接政府引导基金中嵌入产业发展,还将引发商业机构等自组织消费,更将打通内外结盟中双向资源流通,进而产生合作火花与商业机会。


由此,无论是进博会还是“双11”,其意义不仅在于开启了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更将在新一轮组织再造中诞生中国新型的综合商社“舰队”。


04

底牌之三:消费模式变革


中国的大消费,“大”在规模,作为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全球无一不盯着中国人的钱袋子。


无论企业、资本创造何种消费模式,无一例外地都在最大化地挖掘和释放人类的物质消费欲,以期将“消费=消耗”放大到极致。


然而,一面是随着“踩刹车”(去产能、去杠杆等)以求经济增速换挡而来的“冷”,一面是“剁手”正成为新生活方式的“热”,让消费走到了岔路口。


如此矛盾之下,资源浪费、金融匹配、规则接轨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以此观之,中国的大消费时代无法路径依赖,既无法像美国那样透支消费,也不能复制欧洲福利型社会,更没法跳过人性欲望的释放就直接走向日本极简消费,只能在非理性消费爆发中以问题导向摸着石头过河。


就目前看,支撑消费升级与导致消费降级的周期同时存在并叠加,势必引发消费升级与降级的复合,升级是大势,降级如影相随,充分演绎“进二退一”螺旋式发展,以致中国从时间到空间,从代际到社会结构都出现“折叠”。


而有折叠就有挖掘空间,既要激发大市场的活力,更要发挥大政府的作用,进而让国家消费和居民消费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毕竟,就发展国内消费而言,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而就全球消费增长看,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惠及全球与适应全球化、接轨世界的必然。


因而,中国只有在全球消费与国内消费以及消费的内部结构上寻找均衡,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就不难预判,中国未来或以复式路径、复合模式走向消费中性(即各归其位的适度)的精致型社会。


  • 其他文章:

咨询动态

福卡智库决策咨询中心拥有10多个专业研究室,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权威专家紧密合作,使用有效的预测咨询工具与决策分析方法。帮助客户增强分析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预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