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今年惨烈TOP5行业,有你的行业吗?翻身机会在哪里?|2021大盘点

发布时间:2021-12-06    浏览次数:
0

2021年,很多企业日子不好过,有的行业经历了大洗牌,有的行业跌入谷底,还有的行业甚至一夜入冬。

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2021年惨烈程度排名前五的行业。


福 卡 智 库

 01


NO.1 教培:一夜寒冬,痛苦盘整



惨烈指数:★★★★★

2020年教培行业还是各方的香饽饽。

用户方面,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了3.09亿;

教育企业方面,2020年前10个月,在线教育企业新增8.2万家,新增占比在整个教育行业中达17.3%;

融资方面,2020年上半年,有超百亿融资涌入教育赛道。

然而,2021年7月,“双减”政策一出台,教培行业当即被釜底抽薪,进入大规模调整阶段。

教育巨头也身陷囹圄。

8月31日,成立27年、曾被誉为“教培黄埔军校”的巨人教育宣布倒闭;

11月15日,新东方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于2021年底前全国所有学习中心不再向幼儿园至九年级学生提供学科相关培训服务(“K-9学科类培训服务”);

好未来、学大、高途、网易有道等其他教培巨头也都纷纷宣布在2021年底关闭K9学科培训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受此影响,70万校外培训机构迎来“转行潮”,1000万校外培训机构老师“重新就业”。

2021年,教培行业的惨烈指数堪居榜首。 

尽管如此,教培行业未来还是可期的。可能的出路有几方面:

1、转向素质教育。

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5050.0亿元,市场规模增速将达到55.8%,包含了艺术教育、语言能力、STEAM教育(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数学思维、科学教育以及体育、户外等方向。

对此,培训企业也纷纷抢占阵地:猿辅导上线了STEAM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好未来旗下少儿英语品牌“励步”正式发布五类素质教育产品;作业帮上线小鹿编程、小鹿美术、小鹿学习力等素养类产品;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培优宣布推出素质教育品牌——学而思素养中心;豆神教育推出子品牌“豆神美育”,已开设三大类课程:美育通识课、戏剧表演课、影视作品赏析(或美术作品赏析)课。

此外,新东方、学大教育、高途教育、51Talk、昂立教育等巨头也纷纷布局。

2、开拓海外市场。

据报道,近日新东方在美国加州举办了线下活动,推广其在美开设的线上中文课程。现场人数众多,以华人父母和学生为主。

目前,海外华人约有6000多万,保守估计海外中文教育规模至少有100亿元-200亿元,有专家甚至预测,规模将近千亿元。

在海外中文教育领域,既有新东方、VIPKID、学而思这类教育巨头出海,更有LingoAce、悟空中文等完全在国外落地的公司,且后者优势很大。

不得不说,海外市场将成为教育企业下一个角逐的重点。

3、转型短视频:短视频+知识。 

遭遇行业性冲击,教育培训从业教师也开启转行之路。其中,短视频+知识模式尤为受关注,只是变现方式与途径都在探索中。


福 卡 智 库

 02


NO.2 餐饮:快速变革方得始终



指数:★★★★

餐饮业受疫情影响严重,据相关报道,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35.1万家餐饮企业倒闭。

不仅中小企业陷入倒闭潮,就连巨头也接连关张,深陷困境:

1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在今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

2月初,杭州知名日料餐企“三上日料”在当地的门店全部停业,网上预约等业务也全部暂停。

2月3日,长沙知名餐饮“金牛角王”宣布:公司亏损严重,已无力经营,各门店(餐厅)停业。

5月1日,拥有数万名员工和超过100亿资产的谭鱼头,将谭鱼头商标以1510万元的高价出售,7月谭鱼头名下49个商标专有权以470万元拍卖,曾经百亿的餐饮帝国走到了尽头。

一片狼藉之下,餐饮企业的惨烈指数达到4星。

不过,困境之下,也有餐饮企业通过快速调整转型迎来大发展:

疫情期间,霸蛮仅用了三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公司的转型,因此,它不但没有陷入困境,反而大赚一笔。目前该公司已有80%的收入来源于电商、直播等线上销售。

事实上,餐饮的线上转型无疑是餐饮企业自救的一剂良方,毕竟,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餐饮的市场仍然可观。


福 卡 智 库

 03


NO.3 旅游:最艰难的复苏,苦还未尽



指数:★★★★

旅游业受伤程度和餐饮业不分上下,惨烈指数也是4星。

11月29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旅游业已损失超过2万亿美元的收入,成为受挫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中国旅游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稳步复苏的市场与转型创新的产业——中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1)》指出,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产业无论是消费、投资,还是入出境旅游,都承受了40余年来最严峻的挑战,经历了40余年来最艰难的复苏。

对于这几年难熬的日子,旅游业的口号是:2020年熬过来,2021年活下来,2022年火起来。

事实上,2021年,旅游企业缺乏现金流、大量导游转岗,酒店大批裁员。

很明显,旅游业的主要困境源于疫情,但新冠疫情何时结束尚未可知,目前看起来明年也看不到尽头,旅游业受苦糟心的日子还在延长。

未来旅游业调整的方向:

智慧旅游平台助力。

“一机游、一码游”为代表的目的地智慧旅游平台为旅游产业转型提供保障,也为游客带来便利。

“低密度、高质量”游将崛起。

精品游、定制游等高端旅游将更受欢迎,这一方面保证团内人数不会过多,使得疫情下的旅游更安全,另一方面,这也是高端市场的大趋势。

探亲访友的跨省旅游成新趋势。

疫情之下,跨省的探亲访友经常会受到局限,跨省外出的机会变得尤为珍贵,兼顾探亲访友和旅游,可以一举两得,正逐渐成为新趋势。

在线旅游业发展迅速。

互联网+旅游,云旅游成为新的时尚,它是利用新兴技术5G、AR、云计算等实现的智慧旅游形式。

一方面,它为疫情之下无法出游的人们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比如,很多中小学校通过云旅游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祖国山河。

另一方面,在线旅游也可以和线下旅游形成良好的互动、补充,甚至还有直播带货的功能。比如,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就曾在快手上为江苏旅游直播“带货”,仅1小时内带货达2201万元。


福 卡 智 库

 04


NO.4商业零售:疫情+互联网绞杀,转型已是生死之战



指数:★★★

这两年商业零售的日子着实不好过。据相关报道,今年有约130万家实体店倒闭,2020年约有310万家实体店倒闭。

商业零售的实体店倒闭潮主要是疫情影响和互联网的绞杀。

综合评定,其惨烈指数3星。

但从大的趋势来看,实体店的转型在所难免。未来的出路有两方面:

一方面,零售需要更加细致化,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比如,“临期食品”最近很火,年轻人买临期食品减少浪费,老年人买临期食品则是为了省钱。据业内测算,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比如,一些实体门店开启云铺模式,运用线下导购零售、门店直播带货等多种营销方式,将线下连锁门店的业务实现在线化、社交化。

此外,还有一些高端的实体店运用AR技术,增加体验感,运用体验经济模式,发挥其线下优势。


福 卡 智 库

 05


NO.5 航空:东边不亮,西边亮



指数:★★★

航空业的惨烈指数只有3星,这要源于其多方面的运营。

疫情之前,中国航空业已拥有连续十多年的黄金增长。然而,疫情改变了这一趋势。

5月26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旅游经济学》发布后疫情时代旅客需求复苏的长期展望,预期2021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将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的52%,2022年将恢复至疫情前的88%,2023年有望超过疫情前的水平(105%)。

然而,疫情反复使得国际航协不得不下调预期,2022年全球航空业需求将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61%。

国内航空复苏之路确实甚为艰难。

“十一”黄金周,机票价格相比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平均上浮10%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疫情反复让民航业复苏受到阻碍。市值第一的中国国航亏损了70亿元;中国东航亏损52.09亿元;南方航空亏损46.88亿元。

这三家的亏损主要源于国际航线。国际航线少的中小航空公司则影响相对较小。有三家竟然有盈利。吉祥航空归股净利润1.02亿元,华夏航空、春秋航空分别实现净利润0.12亿元和0.1亿元。但较于疫情之前,这只是个零头。

还有个特例,濒临倒闭的海南航空因为海南岛旅游成为国际旅行的替代选择竟然起死回生。

整体而言,更多航空公司还将长期与行业萧条作斗争。

不过,航空客运虽然低迷,货运却先行开启了复苏。疫情之下,海运效率大幅下降、价格大幅上升,这让航空货运获得了额外的机会。

2020年,中国民航单位货邮运输收入提高至2.53元/吨公里,同比增加1.08元,涨幅高达74%,创历史新高;2020年民航货运收入达到6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8%。

2021年,我国航空货邮运输需求依旧旺盛,尤其国际市场增长迅速,2021年国内、国际航线货运量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2%、17.8%。

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

尽管2021对许多企业来说不堪回首,但仍有不少企业的日子很滋润。详情可参阅福卡智库后续系列文章。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