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大学毕业生再超千万 灵活就业可行?

发布时间:2023-03-13    浏览次数:
0


福 卡 智 库



01


毕业即失业与灵活就业



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达到了1067万人,而2023年预计将达到1158万。

如此快的增长速度,让毕业即失业又上了热搜,就业就成为头号社会难题。

艾瑞咨询研报显示,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中长期持续存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年创下新高,这个趋势恐怕短期内很难扭转。

另一方面,我国的灵活就业人数也达到历史新高。

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已达到2亿多,灵活的职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计,也解决了社会民生的燃眉之急,更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造力。

灵活就业有多灵活?比如,快递员、上门做饭、喂猫、遛狗服务、主播。而灵活就业岗中,不少人也收入过万。

对此,政府也大力支持。

比如,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方式的支持力度,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灵活就业环境,强化政策服务供给,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



福 卡 智 库



 02


灵活就业能否解决就业难题?



尽管在新经济下,灵活就业已成为新的风向,然而,它也反映了两大问题:

一个是就业与教育的两大难题。

其一是教育脱钩。目前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衔接得不够紧密。当前的就业不匹配犹如“产能过剩”,即大学按现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就业市场上的需求,从而造成学生的“滞压”,因此,解决就业难题更需要的是解决教育脱钩问题。

其二,灵活就业岗位缺乏权威的技能衡量标准和评价标准,“无证上岗”现象普遍。更甚者,相关的职业资格、教育培训“割韭菜”乱象层出不穷。从诞生到成熟,新就业岗位健康发展离不开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体系的“护航”,一旦缺乏官方认证、市场监管,反而让职业培训成为滋生乱象的肥田沃土。

另一个是权益保障问题。

其一,新就业身份关系模糊带来保障资格“缺位”。灵活就业者多以工作任务为目的与平台结合,虽然平台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安排,但劳动者与平台的从属关系薄弱,主体权责也更模糊,现行劳动关系规定不能直接套用,劳动者无法以企业职工身份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只能按照个体灵活就业人员方式参保。

其二,“强控制—弱契约”的用工模式加大劳动风险。经济活动“去中心化”、“去雇主化”是灵活就业的重要表现,但也导致法定责任松懈,平台通过非正式的雇佣契约、劳动保障义务的解除,以及弹性化的薪酬支付体系等方式,放大了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风险。

最后,灵活就业确实能够带来新的就业。但同时,灵活就业更多是权宜之计。比如,相关数据显示,千万外卖员中有105万大学生以及7万名硕士生。恐怕这些人大部分是受疫情影响而难于就业之下,迫于生计而临时从事该行业。

总之,灵活就业只能作为就业的一个过渡性渠道,很难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福 卡 智 库



 03


如何化解就业难题?



化解就业难题,要发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作用,社会经济也要及时补位。

首先,发挥企业为主体的作用,与政府密切合作推动教培体系的改革,培养充足的人力资本,弥补就业的鸿沟,在市场经济和国家经济之外维稳社会的运行。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效能,增加就业缓冲平台。毕竟中国社区有其特殊性,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依附性的经营场所,更以“政府端神经末梢”的“身份”凝集了资源与产业。

再次,用好灵活就业渠道,做好就业蓄水池工作,发挥社会失业缓冲阀的作用,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等保障。

最后,化解教育难题。

目前,可以从职业教育系统、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

一方面,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成立新兴行业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探索实践引校入企、引企入校、共同办学等深度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政府应统筹规划,设立灵活就业岗位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和有针对性地为就业人群提供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此外,今后在市场与政府之外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经济体系,加大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