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2023 全年经济热点话题,这一本书就够了

发布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
0

“人类文明,本质上源于‘想象’ 。人类会产生非物质基础的抽象思维,并通过实践获得现实世界反馈。”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回顾2022年,世界经济犹如一艘航行在汪洋大海中的巨轮,在大风大浪中浮浮沉沉,世界银行在一年之中四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可谓是前所未有。同时,对中国经济而言,2022年可以说是抗疫三年来最艰难的一年。

进入2023年,各地经济增速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陆续出炉,多省纷纷上调 GDP增速目标——其中海南以设定的9.5%,排名全国第一,31省(自治区、直辖市)GDP目标增速的加权平均值为5.64%。同时,今年的“五一”假期,多项数据创新高带动中国经济回暖;“出圈”的淄博烧烤;3天打卡11个景点的“特种兵式旅游”引发全网热议,无不彰显疫后复苏的巨大热情与活力。
然而经过上半年疫后复苏的甜蜜期,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开始显现,担忧的情绪开始骚动。

这些短期数据,不仅暴露出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也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疫后的复苏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艰难性和曲折性,远比我们初期想象的更加严峻。

正心明道,行稳致远。近日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在天津举办,这是该论坛因疫情连续三年延期,时隔四年在中国重启,时隔五年再回天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政商精英学者,共同探寻经济复苏之道,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的开放合作信号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也表示,今年有数量惊人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和商界代表来到天津,这也显示了大家对中国的巨大兴趣。


强大的兴趣彰显中国经济的信心与底气,同时,面对已然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国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稳定经济复苏的局面?如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球经济增长困局中实现突围,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呢?

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从2016年开始,王德培教授每年都会将自己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和剖析集结成册,并对次年的经济走向和行业变化做出预测和判断。目前已经是出版的第8个年头。


在今年新出版的《中国经济2023》中,王德培提出,2023年或将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力切换的关键节点,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将随之出现。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起飞期”,只是经济动力源已经在逐步切换之中。

过去“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改革开放”“5+1”动力亟须升级,特别是在土地财政日渐乏力、房地产行业进入“黑铁时代”的今天,迫切需要向“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6+1”新动力转变。而这一转换将会支撑中国经济“再起飞”,助力世界经济“回正轨”!

如果你想对中国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认知,如果你对经济周期发展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果你想找到未来具有潜力的就业方向,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

什么是6+1新动力?为什么要进行动力切换?2023年乃至未来的30年,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哪些新的亮点呢?

中美经济 “峰值论” 之争


西方媒体屡屡谈论“中国峰值”,声称“现在,许多迹象表明,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跨越巅峰”。

其实此概念源自“石油产能峰值”,是194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发现的矿物资源“钟形曲线”规律。哈伯特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

后来此观点被扩展为任何事物总有一天会越过巅峰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月满则亏。但其前提是系统封闭、存量固定且不可再生,这三条缺一不可,否则这样的观点最初是恐怖故事而到后来就是笑话。因为,对于石油储量的规模至今仍无定论,甚至关于石油生成的原因都没有一致的认识,以至于有种观点认为地壳就 “漂浮”在石油层上,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样道理,西方祭出“中国经济峰值论”以唱空中国,还是老调重弹,无非是技术到顶、发展见顶、人口下降之类,核心是“中国既然已经 ‘达到了巅峰’,就进入了所谓 ‘最危险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将会引发更多的不安定”。这种升级版的“中国经济衰退论”体现出来的就是西方越来越深重的焦虑。

此外,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极限”、“中国经济超美时间表”,在《中国经济2023》,王德培老师认为,这就要像评估石油峰值论一样,要看中美的系统是否封闭、规模是否恒定、发展是否停止。


从“起飞期”到“再起飞”的内在逻辑


20年后的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欧美西方国家试图在技术上用 “小院高墙”封堵中国高科技产业上升之路,在人才上 “堵死”交流通道,在舆论上加倍制造“看空做空中国”言论的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放缓,遭遇 “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变弱”的三重打击,这些因素让 “中国经济拐点论”再出江湖,好像又回到20年前的迷茫、焦虑状态,对未来的变化再次感到恐惧,以至于否定自我、忘记初心。

这是建立在线性推导与 “思想被控制”基础上的误判,反映出其视过去的成功为侥幸,而非 “5+1”的作用。

首先,每一种经济动力系统都有其周期正如历史学范畴中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经济动力系统在经历时代切换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代代的版本更新,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到互联网经济,再到未来科技经济,都是新的体系建立,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能,而调控货币供给的小修小补无法扭转大势。

其次,传统理论往往是 “让过去照亮未来”,注重线性的逻辑推导。但如今的时代早已切换到 “工业经济+网络社会+金融文明”,单纯的供求逻辑已无法解释面上的冲击和非线性系统的矛盾,误判形势也就不足为奇。鉴于时代背景与前提的颠覆性,需要 “以未来引领今天”的研究方法来审视复杂的经济态势。

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看到大逻辑大趋势。科学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

为什么是这样的“6+1”新赛道?以及6+1新动力将如何引领?《中国经济2023》中,王德培老师从内生性、规模性、可控性、安全性四个方面进行解答。同时,对6+1新动力的进行了具体、全景式的解读。


除了上述内容,在《中国经济2023》中,王德培老师对房地产、就业、二三线城市发展、地方招商引资、企业发展也同步进行了宏观的剖析。

面对来,全球格局正在不断洗牌、调整、转型,而当下无疑是了解经济的最佳时机。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