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头部企业已获益,投资者仍面临三大挑战|ESG系列

发布时间:2023-10-13    浏览次数:
0

全球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官网统计,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共有5300多家机构加入了PRI,总资产管理规模在全球专业资产管理规模的比例超50%。中国已有超过 120 家机构签署PRI,其中91家为资产管理机构,以社保和养老基金以及保险行业为代表,主动将 ESG 融入投资决策,带动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对 ESG 投资的重视。

近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和《中国ESG投资发展报告(2023)》显示,ESG投资品种以公募基金为主,但截至2022年底,ESG基金规模仅为总体公募基金规模的2%;自愿进行ESG信披的上市公司数量在增多,截至2023年6月30日已达1738家,总体占比为33.28%;发布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占比达28.5%,较2021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

头部型企业已尝到做好 ESG 带来的“甜头”。

第一个是政策合规维度的好处,满足了全面强制性披露要求,国内对央企国企要求实现全覆盖;

第二个是资金维度的好处,企业发绿债时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目前国内金融和银行业务跑在ESG 建设工作的最前端,接下来可能在新能源电池和光伏产业领域发展ESG。这些类型的企业在走出国门、国际化的压力下更有动力做ESG。毕竟,现在欧盟和北美对 ESG 领域有非常严苛的标准,如果企业ESG工作做不好,容易从非技术层面被“卡脖子”。

我国 ESG 投资的发展空间广阔,尤其是在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 ESG 投资发展正当其时,但投资者仍面临重重挑战。

第一,投资产品仍存在“绿漂”现象:部分金融机构为迎合 ESG 投资需求随意给产品贴上ESG 标签,或者夸大产品的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吸引投资者。

第二,数据可得性差、滞后性强、缺乏可比性目前开展 ESG 投资的一大痛点在于可获得的 ESG 量化数据匮乏,上市公司披露的ESG信息无法做到对比验证,导致投资者对投资标的ESG表现难以做出有效评价。

第三,系统化 ESG 投资能力薄弱:第三方ESG评级机构主观性较强,不能全面反应标的ESG 风险暴露情况,投资者如果无法从底层数据对 ESG 评级进行开发分析,难以制定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 ESG 投资策略。

传统投资下投资者的分析思路体现在盈利、流动性、风险性等维度上,从宏观、基本面、财务指标等因素进行多角度研判分析,而ESG投资根本属性不变,更多的是传统投资理念框架上的升级,额外引入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另类指标,不再局限于超额收益,而是真正认可 ESG 带来的长期正面的社会效益。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