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宏观政经

首页    >    福卡洞见    >    宏观政经

美国横加阻挠,非议不断,却越做越大,“一带一路”靠什么?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次数:
0

导读


“一带一路”不仅壮大了“经济圈”,而且还在政治层面拓展了中国的“朋友圈”。中国“经济圈”及“朋友圈”的扩大对大国关系格局的冲击也是可预期的。



“一带一路”成果显著


“一带一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3月份,意大利不顾美国阻挠,正式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就掀起一阵波澜。


英国《每日电讯》3月11日刊登评论,英国也应该学习意大利自主行事,而不再寻求与欧盟统一行动。


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期4月25日—27日)更是规模空前。


根据人民日报网会前的报道,包括葡萄牙、奥地利、智利等国在内的3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等将出席此次论坛圆桌峰会。


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也将与会。此外,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日本、韩国、欧盟也将派出领导人委托的高级代表与会。


整体上,将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确认出席,与会的外方代表涵盖了全球五大洲各个地区,涉及政府、民间组织、工商界、学术机构等社会各界。
 

此前,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已经全部按计划进度完成。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已和15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签署了170多份合作文件。


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一带一路”,正如意大利总理所述,“一带一路”是战略选择。
 

不过,虽然“一带一路”成果颇丰,且日益受到沿线相关国家的欢迎,但围绕“一带一路”的非议却从未断过。
 

比如,近期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就频繁炒作“‘一带一路’让贷款国陷入债务陷阱”的话题。
 

对此,4月22日,在回答法新社记者提问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肖渭明反驳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没有任何国家因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背上所谓的债务负担,落入所谓的“债务陷阱”。相反,凡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都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


而就在多次渲染所谓“中国债务陷阱”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秘鲁后不到两周,秘鲁已经表示未来几天将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的几个误读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伊始,就存在诸多解读和争议。具有代表性的,无外乎三类:一是悲观的“往外撒钱、自啃家底”;二是中性的“转移过剩产能、利人利己”;三是激进的“奠定中国霸业”。
 

先看第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是把“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表象化了,而无视其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文化交流为支撑的战略实质。


更何况,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也是一种市场拓展,比如在菲律宾投资建设,双方就开放了市场,中国产品能够从中找到机会;即便委内瑞拉经济危机,看起来是中国投资的风险,但反过来看,其食品短缺、日用品短缺恰是中国企业的机遇。因此,中国投资“一带一路”绝非一桩“纯赔本的买卖”。
 

再看第二种说法,过剩产能固然需要化解,但把“一带一路”当作消化过剩产能的渠道,看似中性,实则贬义。


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要的,别人会乐意要吗?从企业的角度,或许有这样的“小九九”,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若打着这样的算盘,势必招致麻烦和抵制。过剩产能的灌入恐怕会给沿线国家带来灾难,也难以持久,更不要说让别人接纳。鉴此,输出过剩产能的“双赢论”提法也不太合理。
 

最后看第三种说法,“一带一路”就“走出去”为核心、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重视金融货币上的合作而言,像极了“马歇尔计划”。而“马歇尔计划”服务于美国争霸,由此,“一带一路”似乎就是为了“确立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谋求全球霸权。


但实际上,“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是有着本质不同的,“马歇尔计划”以美国为中心,由美国单方面推进,是建立在不对等关系上的,欧洲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和附属地位。


而“一带一路”中的路、带、廊、桥等本身是“去中心”的,它们代表着平等、包容,代表着国际社会的“非极化”发展倾向。把中国的“共建、互助”倡议夸大为建立新帝国的战略野心,此种认识的格局太小,尚未跳出西方固有的成见。


至此,质疑“中国烧钱买影响力,不如用在国内经济建设和扶贫上”以及“中国到国外倒垃圾”、“中国扩张争霸”之说都站不住脚。



“一带一路”的底牌


既然已有的对“一带一路”目的的论断有失偏颇,甚至过于狭隘,那么,“一带一路”的底牌究竟是什么?

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为了链接。
 

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全球化势力浮现。特朗普提出美国主义PK全球主义,英“脱欧派”对战“留欧派”,保守与开放的纷争愈演愈烈。且“逆全球化”呈现阶段性优势,曾经的“地球村”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移民管控所分裂,民族主义和向内收缩流行,地区加速碎片化。
 

不过,全球化经过调整之后仍将继续,中国认清此“势”,“一带一路”正是打造经济全球化的升级版。其将各国粘合起来的方式主要有:
 

资本驱动、基建互通。国内资本体量巨大,本国市场并不能完全消化掉,因而“出海”热潮汹涌。资本沿“一带一路”扩张,兑现为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欧亚大陆桥等基建项目。


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初步形成,中国的最终目标是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和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陆地和海洋全部串联起来,只不过这一次用的是高速火车和超级油轮。
 

产业整合、贸易畅通。基建本身就是贸易的先导。此外,部分中国企业还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沿线国家,为沿线国家融进现代的制造业产业链以及中国重塑产业链提供了重要契机。


进而,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间贸易以及更加动态的、基于直接投资的现代产业内贸易加速缔结一个更广域的经济圈。
 

经济协作、区域联通。经济往来到一定程度,将构建出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朋友圈”。尤其是把欧洲、亚洲两大经济圈紧密地联系起来。


而在地理上,欧亚两大洲又被称为“世界岛”,假如欧亚两大洲密切地连在一块,就如同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这种磅礴气势将碾压各色各样的保护主义,区域联动新格局跃然而成。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中国不仅要把资本和制造业“送出去”,更要把资源“引进来”,消解资源约束。


中国若兑现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承诺,拓展一条可行的“资源走廊”迫在眉睫。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正是其优势要素和支柱产业。
 

具体来讲,中亚的天然气储备占到全球的53%,西亚的石油占全球17%,南亚的铁矿石约占比20%,东南亚的煤占比25%,非洲维持着“土地神话”。


现在中国就用自己的优势产品——高铁去“交换”当地的资源,比如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垦土地种粮食,而粮食既是非洲所需,又是中国所需,非洲变成了中国的粮仓;又如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60%、美国以妨碍和威胁航行自由及安全来加强对中国的海上封锁的背景下,中国从缅甸、巴基斯坦修建陆路油气管道,开通了“油料补给线”,获取继续发展的动能。
 

可以说,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是通过战争掠夺全球资源,用军事暴力机制解决本属经济范畴之事,制造了杀戮和毁灭;而中国用基础设施建设“交换”到资源,是和平之路,是互惠互利之路,无疑更深得人心。


当然,中国在此过程中,绝不是纯粹的“捞资源”,而是互通有无,优化整合亚欧非大陆的资源。
 

综上,“一带一路”的两大指向,一是链接,二是资源。


在这二者之中,链接是基本手段,资源配置是方法论,结果将掀起一场规模宏大的、极其深刻的、相互关联的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革命,缩短经济距离,增加经济密度,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拓展中国的“朋友圈”


“一带一路”的效应远非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上它还将拓展中国的“朋友圈”,这也暗藏着国家选择的崛起道路——当年英国称霸世界,靠的是殖民体系;美国称霸世界,靠的是盟国体系;中国崛起但不称霸,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朋友圈”!
 

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圈”及“朋友圈”的扩大对大国关系格局的冲击也是可预期的:
 

一、中美两强格局将逐渐呈现。过去中美关系结构,定性为“美国在外,大陆在内,美国强、大陆弱”,有其一定的依据和逻辑。


然而,伴随中国“朋友圈”的壮大、话语权的扩大,中国大陆正从美国主导的体系外,变成与美国同等体系之间的两强关系,中美关系将逐渐进入到“强强对峙”新阶段。
 

二、中美竞争波涛翻滚。尽管“一带一路”不排斥美国,尽管中国一再声称“不称霸”、“无意挑战国际秩序”、“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但中国朋友多了、声音亮了,老大照样会不舒服,这从“美国政府一直对‘一带一路’冷嘲热讽”可窥一斑。


鉴此,中美两个同等体系表面上各有各的轨道,实际上不同层面的博弈加剧。
 

三、中美将磨合出共生机制。两强竞争并不会单向演绎,国际制度的约束、现实主义特别是军事力量制衡以及观念的演进都将充当中美关系结构的稳定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新的世界性协调机制将酝酿成形。







  • 其他文章:

政府专项咨询类

福卡智库财经传媒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