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财税金融

首页    >    福卡洞见    >    财税金融

加杠杆易,去杠杆难!金融杠杆到底怎么加?

发布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
0

导读:金融杠杆不在大小,而在支点。有了支点,还需把握时机,杠杆时点的选择取决于三大周期。

金融的本质是杠杆,但金融成也杠杆、败也杠杆。

不管是2017年整顿表外业务转表内,还是2018年发布资管新规去通道、去嵌套,无不在降低杠杆率上下功夫。

2018年实现了2012年来的首次降杠杆,宏观杠杆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尽管2019年整体杠杆率继续攀升,但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温和上涨,第四季度则出现了下降。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披露,两年半以来(从2017年初至2019年上半年),银行业资产增速从过去的15%左右降到目前的8%左右,若按原有增速测算,通道和脱实向虚的业务少扩张约54万亿元;

影子银行规模大幅缩减,共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4.5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余额较2017年初下降85%,监管套利突出的同业投资减少3.65万亿元,信托公司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规模同比下降13.15%。

然而,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金融也成为爆雷的重灾区。

从包商银行被托管,到联合拯救锦州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一旦银行倒下第一块,或连带推倒从产业到企业的多米诺骨牌。

仅是互联网金融就已历经两轮集中式洗牌,去年第三轮更变本加厉。据天眼研究院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累计达6698家,其中问题平台5795家,仅是2019年上半年出问题的平台就高达749家。

伴随金融平台爆仓,2019年有十几个董事长被抓,数位富豪跌落神坛。

正如巴菲特所言“待潮水退去,才知谁是裸泳者”,只不过身处金融潮水之人,往往会自以为可以驾驭金融,最终不知不觉反被金融所吞噬。


 01

金融杠杆用错产业支点


在马云看来,互联网金融作为适应21世纪的金融体系,是最伟大的时代创举。因为相较于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动脉,互联网金融则是毛细血管,用互联网的滴灌技术可以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

多少人曾以为抓住了互联网金融,就能“点石成金”,却不料,很多P2P从第一天起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只是一个有了网页的非法集资产业,大多借着网贷名义行骗罢了。

金融作为“天使”与“魔鬼”的切换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就连“中国私募第一人”最终都折戟互金。

实际上,面对金融原罪的“心魔”,一旦处理不好金融与实体的界面,那么被金融黑洞捕获就是大概率。

之前股市暴跌引发股票质押爆雷,一度就让地方充当了接盘侠。其后,担保又成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去年6月末,沪深A股1038家上市公司合计担保余额2.61万亿元,平均担保25.17亿元,占净资产比例平均约为30.04%,其中174家超过50%的警戒线,至少20家上市公司因违规担保或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而被ST。

就连为实体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从更早的金银岛爆雷到今年的承兴国际事件,也频频浮现伪造合同、造假应收账款骗取保理融资等把戏。

可见,金融杠杆若放错产业支点,那么对实体非但撬动不起来,反倒将因金融异化帮了倒忙。


 02

金融杠杆脱离产业支点


更有甚者,金融杠杆的这个支点还不在产业点位,竟在商业模式上。

共享单车的教训是最深刻的,摩拜与ofo不计代价的“圈地”,靠的就是融资,3年两者各完成12次融资,前者远超10亿美元,后者高达150亿元,资本砸钱砸的就是共享的风口,不料摩拜、ofo干的却是“伪共享,真租赁”,所谓的共享模式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以致离开了资本“输血”根本无法生存,甚至还要挪用押金,直到共享泡沫破灭,徒留单车坟场“一地鸡毛”。


显然,金融盲目相信模式,对模式加杠杆,却脱离现实产业,反而可能陷入商业模式的自我炒作中。

新能源车的“PPT造车”新势力就精心包装概念车,定位于颠覆传统汽车,凭借纸上蓝图融资,却终因“造不出车”而一败涂地。

不仅董明珠在银隆新能源上栽了个大跟头,就是许家印的造车梦也受挫于贾跃亭倒台。

毕竟,贾跃亭玩的从来不是真产业,而是捕捉风口,用模式讲故事,讲好就为上市,而上市就为融资,圈钱就为烧钱,烧完了就开溜,乐视从千亿市值到轰然倒下也就是必然。

相较之下,暴风一路复制乐视模式,DT大娱乐、“All for TV”等战略都是找风口玩概念,以小博大最后把自己套进去玩残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贾跃亭金蝉脱壳逃出了国,冯鑫却没这么幸运而已(被批捕)。以此可见,商业模式不在时尚,重在实用,若金融不能促进实体,模式加杠杆也终将“竹篮子打水”!

 03

选对杠杆时点


金融杠杆显然不在大小,而在支点和时点上。

从上述两个支点,一个在产业、一个在模式,足见支点选择切忌浮于表面而陷入金融“自我异化”和“自说自唱”中,而需真正落实到金融为实体服务上。

不过,有了支点,还需把握时机,杠杆时点的选择取决于三大周期。

一看经济周期,往往经济向好爬坡中,市场会加大杠杆,推高经济热度,直至巅峰出现拐点,一旦开始去泡沫,去的就是那些高杠杆,而且杠杆越大,垮得越快。

这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分法:加杠杆一般出现在复苏与繁荣期,越过了顶峰,在衰退与萧条期往往是“去杠杆”。

二看产业周期。因为每个产业都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杠杆的作用取决于切入时点,比如在初创和成长期,金融就是技术的孵化器,催熟整个产业,而一旦产业泡沫过多将加速市场出清,消灭的就是过度杠杆。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人一哄而上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产业往往在正常周期前有一个偏态化的冲高回落,而这是金融非理性狂热所致的加杠杆到去杠杆的过程。

三看政策周期,一般政策总是与市场“对着干”,通过对冲经济波动来熨平经济周期,这就导致经济一有过热倾向,政策就会人为去杠杆,而经济一旦过冷,政策将以加杠杆来刺激经济。

当初为拯救2008年金融危机,政策放水“4万亿”就开启了杠杆周期。

不管是2013年钱荒式去杠杆,还是2014年、2015年再度在地产和城投上加杠杆,引发2017年再次去杠杆,乃至2018年结构性去杠杆以及2019年稳杠杆,足以明证杠杆也存在周期性与规律性,恰恰需要企业踩准时点,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


 04

 杠杆不在大小,关键在如何应用


眼下全球疫情蔓延,加上俄罗斯石油价格战的双重夹击之下,美股时隔23年再次触发熔断机制,引发外界关于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即将来临的猜测。

这种背景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更加凸显,虽然政策开启加杠杆,缓解实体经济流动性危机,然而这次大考不可避免将造成大批量的企业倒闭,仅是房地产企业2020年2月至今就有27家宣布破产。

2019年在“房住不炒”基调的持续高压下,全国已有超过500家房地产企业宣布破产。如今疫情之下,“房住不炒”仍是主旋律。

糟糕的是,2020年整个房地产行业又碰上偿债高峰,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95家房企年内到期债券超过5000亿元,同比上涨45%。三月份,房企到期债券总量达到330亿元以上。

先有融资寒冬,后有偿债高峰,更有疫情打击,房企进入生死淘汰,不止于中小房企的连片倒下,普遍采取高周转、高杠杆模式的头部企业也难幸免,就看谁能剩者为王。

其实,巨头房企在战术上也没犯错,却是挡不住炒房时代终结的釜底抽薪。正如数码时代抛弃了诺基亚。

在第四次金融危机中,去杠杆就是去金融,多数银行的倒下并非经营出错,而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让银行网点消失。

传统银行被余额宝等颠覆,就是银行翘楚——德银去年以来大规模裁员自救的背后,也不在投行业务的战略失误,“小错”在于时点选在了后WTO时期,恰好面临产业的世界大布局,“大错”则是由银行业延伸开来的投行并不适应产业基金的新时代。

由此,金融并无好坏之分,杠杆不在大小,关键在如何应用,即支点与时点的选择,这么看身处三大周期纠缠中的企业,身不由己是必然,因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