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中国经济国际化如何实现惊险一跃?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次数:
0

多年来,日本与德国因其精良的产品制造而以严谨、极致、认真所著称,但在早些年“日德制造”却曾是抄袭低劣的代名词。

英国在1887年专门针对德国提出《商标法》法案,要求德国所有产品进入英国市场时要与本地制造分开。

一战时期,日本商品更是因粗制滥造“扬名”,Made in Japan是便宜货的代名词。

不过,随后,曾经遭受全球抵制的日德制造,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高端制造的领头羊。

究其根本,在于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质走向高质。产品思维的正确转变最终让商品成功且顺利地走向了国际化。

中国如今正在全面开辟国际化道路,但是最初的制造思路却非长久可以依赖。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过去天然低廉的人工成本构成了产品制造的优势,靠着低廉的价格中国制造迅速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但曾经低价的时代即将结束。

福卡智库内部报告《从价廉到物美,从品质到品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惊险一跃》一文中指出,人口红利的见顶叠加去全球化浪潮,使得低劳动力成本以及以往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分工难以持续。

中国制造也不再愿意栖身于中低端供应链中,开始找寻一条产业升级的经济国际化道路。

迈向中国经济国际化,首先需要从“价廉”跨越到“物美”。

然而,目前有些企业在产品升级的方向上进行了错误的选择,价格的增长都体现在了过度的包装以及营销上,却忘了产品本身。

那么,中国走向国际的路径到底该如何选择?究竟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惊险一跃?

《从价廉到物美,从品质到品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惊险一跃》一文认为,中国经济需要完成从规模取胜到优质品牌的形象切换,在外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全球市场的差异性将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国内相关企业需要从单一模式切换到多渠道、多路径的发展模式。

在这条中国为完成向经济国际化转变的必要之路上,要实现涅槃重生,企业不单单单打独斗,而是要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加持下共同形成产业层面上的对外优势,才能不惧国际竞争。

在未来国际市场中,中国商品将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时一张重要的名片。

详情可参考福卡智库内部报告《从价廉到物美,从品质到品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惊险一跃》。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