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产业经济

首页    >    福卡洞见    >    产业经济

争夺制造业主导权,美德中谁将胜出?

发布时间:2019-04-26    浏览次数:
0

导读


中国制造的跃迁压力巨大,毕竟旧模式路径不可依赖已是有目共睹,新旧经济交替下,中国模式正处于裂变之中,未来中国或是美、德模式杂交体。


原文刊登于《世界经济调研》,此处发布,内容略有改动。

原文标题:《美、德、中谁将取得制造业主导权》。



大国发力制造业


为了重塑制造业领先地位,德国、美国和中国都在发力,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


德国公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政府将持续扶持被列为“关键工业部门”的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以提高德国工业全球竞争力。


美国白宫发布了未来工业发展规划,意在确保美国将主宰未来工业。该文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先进的制造业技术、量子信息科学和5G技术。根据该文件,过去几十年,美国在新兴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其他国家在努力追赶,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特朗普将制定新的规划和相关法律。


中国在发力制造业方面虽然与此前相比明显低调,但相关动作却在抓紧推进之中。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今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首位,明确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重点方向之后,工信部等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了相关举措。

 

在贸易摩擦背后,一场制造业主导权、领导地位的争夺已经拉开帷幕。

 

那么,新一轮制造业的争夺战在美德中之间将会如何演绎?



三种模式的较量


美国模式:精英模式+横向升级

 

20世纪后半期,因信息技术世界进行了再分工,金融业全球膨胀和制造业外迁成为美国的两大特征,美国走上了经济金融化的道路。

 

从发展路径看,金融业增加值占美国GDP比重由1980年的4.80%上升到2016年的7.30%。进一步,由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构成的“泛金融部门”的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从1980年的15.70%上升到2016年的20.56%。

 

与此相反,制造业的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20.46%下降到2016年的11.71%。金融业完全超越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经济发展的金融化趋势明显。

 

以房地产为例,在房地产四大链条(金融产业链、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中以房地产基金(REITs)为主的金融产业链最为发达,融资主体中只有15%左右是银行资金,剩下的70%是社会大众的资金,以金融为媒介说全民做房地产也不为过。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10%∶90%”的精英式社会。

 

但不得不说,美国也是“创意的天堂”,个中原因或是启发式教育的训化,或是车库文化等成功案例(苹果、google、亚马逊等科技公司都是在车库起家)的引导,或是“初创企业往哪走,风投就往哪走”为创意提供了弹药,但囿于制造业空心化使得产业在纵深上的空间减小,横向上部分产业开始趋弱。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再工业化”将目标仍定位在高精尖,意在促使新的技术(3D打印、传感器等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与气候变化、材料等领域全面开花。

 

此外,金融业处于强势地位的风格不变。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美国的国债规模达到21.974万亿美元,比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时多出了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如此快速扩张,依托的就是美元货币这一强大的经济支撑,一级发达的金融市场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弹药”。

 

根本上,美国的发展延续了其精英模式。

 

德国模式:工匠模式+产业垂直升级

 

以制造业作为经济脊梁的德国,其金融、教育、社会福利体系都围绕着“制造业”这个定海神针,具体来说,银行而非证券业占据金融领域的头把交易,银行倾向于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特征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此外,双元制教育开启“工匠要从娃娃抓起”同时也将“服务工厂”打造成青年人择业的不二选择,“十几岁进入工厂当学徒,获得职业技术执照后只专注在一颗螺丝钉上”是职业生涯的普遍写照。

 

依此观之,德国提出以物联网为关键词的“工业4.0”也仅是在工业1.0、2.0、3.0并联式发展之后的惊人一跃而已。

 

中国模式:群众路线+外延型扩张


过去,中国模式在发展中曾出现“环境透支、劳动力透支、资源透支”等问题,但随着既往问题不断被暴露,中国也在不断进行调整。


而从整个发展进程来看,投资、资源、政府强大组织能力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强大推动力。

 

一方面中国制造技术上“浅尝则止”只能依靠低价走“亲民路线”,与德、美的高精尖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中国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链,小到义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到高铁、大型民用飞机、核电设备,可谓将外延式扩张发挥到极致,但是转型发展压力之下,依据此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意在完成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与穷人做朋友走起中国式全球化的道路。



中国制造的困难与空间

 

如果说,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因袭此前的成就,可继续在原来的高精尖道路上发力,那么中国制造的跃迁压力巨大,毕竟旧模式路径不可依赖已是有目共睹,新旧经济交替下,中国模式正处于裂变之中,未来中国或是美、德模式杂交体。

 

第一,环境、人口、就业等因素促使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斜向运动。

 

一方面,且不说环境、人口等无法支撑低端制造业泛滥式发展,就是夯实“世界老二”基石实现引领作用也需要在高精尖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制造业注定要在产业纵深上实现突围。

 

这从《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航空装备、机器人等立为战略必争产业可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中国的就业压力注定不可能仅靠“高精尖”一条腿走路,还需借助创新来产生新的行业、企业,吸纳就业的同时也获得经济上升的动力。

 

这在近年来高层及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各种信号中就有所体现。

 

第二,杂交体意味着中国将探寻制造业内生增长模式。


“工匠精神”让德国在危机中鹤立鸡群,“创新精神”帮助美国实现复苏,对中国而言,借助WTO制造业获得今日的体量,但让中国制造业迅猛扩张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低端制造业亟待凤凰涅槃,倒逼之下“追求卓越”成为企业不得不的选择。

 

以往,“创新”总是遭遇银行的玻璃墙,如今服务于创业群体的金融平台雏形渐现,从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到新三板、创业板再到产业引导基金、互联网金融,中国已经有了一条完整的链条,并且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球制造业大格局


世界三个主要强国的不同模式选择,必然影响到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是谁将实现引领?

 

从未来工厂流程来看或可寻得思路:“当需要一辆汽车,只需要打开APP,输入定制化要求,信息就会发送给工厂,工厂将产品种种特性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来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机器的组装。最重要的是这条流水线上每个元件都是按照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并且有自己的身份信息。”

 

流程中三个核心因子有:实现个性化生产的机器设备、实现机器智能化的硬件及软件系统、能监测并分析大数据的技术。

 

以此观之,美国是工业3.0信息革命时代的集大成者,从IBM、戴尔等硬件公司到SAP、英特尔软件公司再到ebay、google等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的被美国囊括,得益于此美国也成为全球的“数据中心”。


再看德国,高端机器设备上的竞争力全球可见。

 

而中国的全产业优势为其在设备、软件、数据三方面就地取材、整装待发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等的弯道超车为其在数据方面提供了突破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设备精度、软件上还是逊了一筹。

 

在“得数据者得天下”的工业浪潮之下,按照目前形势,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体”,那么美国是大脑,德国是心脏,中国就是四肢。

 

但是世界并非亘古不变,国家的竞争追根溯源还在于企业、产业的竞争,福卡智库此前就预测互联网、金融、环保、第三次工业革命、体验经济五大金刚将作为催化剂主导产业的改造,企业和行业将遭遇“不变等死”。

 

微观层面的影响必然集腋成裘在宏观层面留下倒影,未来五大金刚也会影响美中德三种模式,促使其不断彼此融合、升级。

 

届时,美国大脑旁边或许有中国、德国这样的小脑,德国心脏旁边也会长出美国、中国的肺,中国的四肢或许也有印度的影子,人体的各个器官日益健壮、完备也意味着此次各国“战略大反转”尘埃落定。



中国制造业可发力的三个层面


鉴于制造业竞争格局及中国制造业自身的特点,单一维度的优势难以建起制造业的“护城河”。

 

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之道在于以下三个层面的多维结合:


基础+专业+资本+国策


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工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基础能力,要摆脱价值洼地,还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

 

以汽车制造为例,如今的汽车,其中所包含的科技信息价值已经远大于其所使用的材料价值。转型升级所依赖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倘若仅依靠企业之力,很难保证投入的持续性,成果转化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而资本可以有效地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1992年以来,仅硅谷每年就有一千多家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其中数年后成功的企业占1/3。

 

国策支持更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推手,例如韩国制造业的发展便是得益于政府从财税减免、制造业技术引进及自主开发优惠、政府采购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


有了产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再加上资本和国策的保障,将对制造业的发展直接起到催化作用。


科学家+企业家+匠人+战略家


当传统工业经济日趋到位成熟,大量的机会窗口关闭,原先靠勇气和运气主导、乘政策东风而起的企业家成功模式再难复制。


技术变革开启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要在制造业领域独占鳌头,除了企业家的敏锐嗅觉和冒险精神外,还需要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去研发和探索,又要有匠人的专注,转型和创新都离不开专注执着的“笨人”长期地耕耘和积累。


此外,战略家的眼光同样不可或缺,企业的经营管理靠的是一套复杂的综合性战略,战略方向错了,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济于事。例如日本老牌家电巨头东芝,在核电领域扩张的战略方向性错误连累其传统主营领域阵地也不断“沦陷”,不得不卖身求存。


凭着科学家对未来趋势的洞见、企业家对普遍规律的敏锐捕捉、匠人对品质的精益求精,以及战略家全方位的审时度势,才更可能实现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融会贯通、杂交通吃


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已经来袭,传统的“劳动生产率”正逐步被“信息生产率”所取代,只有将信息、数据、设备、应用等各方面杂交通吃,将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使新技术与老技术、新领域与旧领域充分地融会贯通,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前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有低成本地区的“追兵”,多方掣肘下,要实现突围,中国制造既要咬紧中低端优势不放松,又要向极端制造、超微制造、精密制造、超大型设备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力,在融会贯通、杂交通吃中实现制造业的飞跃式发展。



关于制造业,福卡智库作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以及项目和课题: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