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记住账号
  • 两周内自动登录

区域城市

首页    >    福卡洞见    >    区域城市

东北受困“胡焕庸线“魔咒”?如何突破?

发布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
0

导读:全面突破“胡焕庸线”的条件已出现,这也意味着东北迎来了振兴拐点。

东北正悄然发生某些积极的变化:

2019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辽宁籍企业由2018年的6家增加到2019年的11家;

201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辽宁两省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3%和25.0%,远高于工业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卫星、新材料等产业表现都十分突出;

去年,德国宝马、沙特阿美、恒大、京东、阿里等企业都开始进入东北。


然而,这些变化还不足以对冲东北经济的囧境。

在短短5年时间东北三省占全国经济的比重,由2014年的8.96%下滑至2019年的5.07%;三省的GDP总量由50年前超过河南省的3倍,降至如今不如河南一个省。

按10836万人口计算,人均GDP4.64万元,与全国人均GDP7.09万元相比,少了近2.5万元;

两个副省级市沈阳和大连,历经七年的发展,竟然还不及七年前的经济总量。

东北究竟何去何从?


 01

胡焕庸线


事实上,理解东北要从“胡焕庸线”开始。


1935年,我国地理学者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运用手工制图技术,发现了我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分界线,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胡焕庸线”。

一头是黑龙江黑河,一头是云南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边是36%的国土和96%的人口,线的西北边则是64%的国土和4%的人口,两边平均人口密度比高达42.6倍。

魔幻的是,它不仅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也是400毫米等降水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荒凉与繁华的经济分割线……

更魔幻的是,自这条线诞生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规模从当初的4亿多变成如今的13亿多,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调整,这条线却始终“岿然不动”。

无论人口布局、经济繁荣,还是气候变化等都沿着这条线划分的比例发展。QQ即时在线人数地图、春运期间的百度迁徙地图、阿里菜鸟的物流预警雷达这三张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都隐现出这条80多年前画下的线。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胡焕庸线”总能一巴掌把我们打回现实。

 02

 经济龙头缘何沦落至垫底?



同样地,濒临“胡焕庸线”的地理区位,也让东北自认为是“胡焕庸线”锁定了东北经济的繁荣程度。

以往,在计划经济制度和国策的偏重下,所有资源都向东北倾斜,推高了东北“共和国长子”的形象,使其成为了中国工业经济的最大堡垒。


但反过来,“共和国长子”的地位愈发固化了东北的官本位思想,政府直接干预资源配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思维在市场经济时期也没有转变过来,以至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

再加上,在工业经济时期,东北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导致第二产业占比过大,这种结构性“缺陷”一直被掩盖,直至市场经济时期才原形毕露,且积重难返。

更何况,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东北气候独一份,以省会城市为例,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冬季平均温度,分别是-18.0℃ —-7.0℃、-15.0℃— -5.0℃、-11.0℃ — 0.0℃。且全年低于0度的天数占一半以上。

这样的极端气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东北的经济发展,转型越来越困难。

由此, “胡焕庸线”似乎成了东北经济衰败的“魔咒”,在计划经济、官本位思想浓厚、思维固化、产业单一等多种境况下,曾经的经济龙头沦落至垫底。


 03

 突破“胡焕庸线”N大条件


早在2013年,围绕“胡焕庸线”,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个问题。

如今来看,突破“胡焕庸线”的条件已出现。

第一,“胡焕庸线”逐渐被互联网信息经济所肢解。

以往“胡焕庸线”划分出的格局下,我国存在着东中西梯度,如今,互联网全面打破地缘格局,再无梯度区别。

以移动支付为例,2011年,移动支付覆盖最高地区(上海)和最低地区(青海)之间的差距达50.4倍,2018年,两地区之间的差距已降至1.42倍,短短7年间,移动支付覆盖率地区间差异极值缩小了近50倍,打破了传统的“胡焕庸线”。


从产业发展来看,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已从以消费者为导向转变为以企业为导向,指向了产业互联网,包括农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一方面,东北拥有过硬的第二产业底子,是工业互联网的底色,东北工业基地是5G、AI、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落地的首选地。另一方面,东北地广人稀特征明显,发展互联网农业具有先天优势。

第二,大交通将以往的天堑打破,是突破“胡焕庸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如今,中国的交通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和港口深水泊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交通基础设施四通八达,中国变得越来越“小”,降低了出行成本,扩大了资源流向选择范围,打破了边远地区以往的地理区位劣势,所有地区机会近乎均等。

第三,从政治角度看,东北再迎重新崛起期,以国家战略支撑“胡焕庸线”的突破。

这是因为,当前正处于全球大变局时代,当中国登上世界舞台中央,东北将被置于东北亚大格局中。

不管是东北亚一体化、中日韩自贸区,还是朝鲜准备实行改革开放,抑或是从一带一路到中蒙俄经济走廊,都迫切需要东北再次振兴强大。

换言之,东北因地缘、区域格局及国家战略迎来新一轮重新崛起的机会,正如2018年第20、21期福卡分析文章《东北的位置究竟在哪?》中所言,未来国策调整将让东北从后队变前队。

可见,不论是科技、交通,还是政治等方方面面已然改变,全面突破“胡焕庸线”成为了可能。

突破“胡焕庸线”也意味着东北迎来了振兴拐点。

这对于东北而言,需要换脑子,用新脑子、新思维去重新定义发展问题,不是在原有产业上左右手互换,而是用信息文明格式化传统经济,这也意味着,拐点时期需要在新金融杠杆、新组织方式、新招商模式上做好文章。

东北转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抓好这三方面的同时,让先进生产力更快地扎根、扩张,才有可能在拐点时期以最快的速度弯道超车,实现东北的再次振兴。


  • 其他文章:

福卡内参

福卡智库系列产品,聚焦中宏观形势、国家战略、企业战略等领域。专供各级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战略决策。